<篇名>神灸經綸
書名:神灸經綸
作者:吳亦鼎
朝代:清‧咸豐六年
年份:西元1851年
<目錄>
<篇名>引言
內容:嘗聞古之醫者識天時知氣運通四診之精微熟諸經之奇正洞見垣一方人神乎伎矣故自
靈素傳書
但其書有論無方特示人以大經大法令心領而神悟惟針灸之治語焉必詳以針灸有定穴不得不辨明經絡指
示榮俞使后之業此者得按經而取穴也以是知古聖人
其用心之細而立法之密歟夫針灸由來久矣靈樞為針灸之宗本自后明醫輩出殆且百家如扁鵲倉
公張機元化以及東垣河間丹溪諸賢此皆名之最著者無不各有著述發明先聖之經義秦漢而下代
有傳人至明有越人張會卿集諸家之要旨著為類經而針灸之學益顯然猶有未盡者惟我
國朝纂宗鑒一書為醫林之總匯如眾水之歸宗其言針灸審穴分寸的無差謬誠哉卓越千古惜
醫流學焉者寡治針者百無一二治灸者十無二三惟湯液之治比比皆然是豈湯液易而針灸難歟非
也凡人受天地之氣以生莫不具有經絡臟腑其中病也或在經在絡入腑入臟則必待明經絡臟腑者
方可以去病豈為湯液者可舍經絡臟腑而別為治乎吾知必無是理也然則何為治此者多而習彼者
寡蓋以湯液之治易于藏拙其用柔而取效可緩即彼讀湯頭記本草者遂可以醫名若夫針灸之治苟
不明經絡俞穴無從下手且其用剛而得失易見人之不樂為此而樂為彼者由此故也不知針灸湯液
其為用不同而為醫則一也獨是用針之要先重手法手法不調不可以言針灸法亦與針並重而其要
在審穴審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所以古人合而言之分而用之務期于中病而已矣是編置針言灸非
以針
難而灸易以針之手法未可以言傳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識也苟能精意講求由灸而知針由針而知道
紹先聖之淵源補湯液所不及其功效豈淺鮮哉爰命孫雲路草訂成編以為家藏備要雲爾
\x時\x
\x咸豐元年歲次辛亥仲秋月古歙吳亦鼎硯丞氏自志\x
<目錄>卷之一
<篇名>說原
內容:粵稽古昔療民疾病有醫藥而無方書素問辨症論治經絡詳明靈樞多言針灸溫涼補瀉法
密而用神
自秦漢以下方書出而針灸之治鮮有傳人原針有九視病之輕重虛實用以手法刺淺刺深呼吸運動
之
間須要醫者與病患息息相通方能愈病非神而明之者莫能窺其奧旨灸法要在明症審穴症不明則
無以知其病之在陽在陰穴不審則多有誤于傷氣傷血必精心體究然后可收灸治之全功而見愈病
之神
速也凡人之血氣精神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氣有阻逆則陽脈不和而神無所守血有凝滯則陰
脈不和而精日有虧內傷于七情外感于六氣皆足為氣血病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
者得行誠前聖之妙用而惠人于無窮也且有風寒卒中危在須臾用藥有所不及灸得其要立可回生
醫家取效見功莫過于此者后人難在取穴遂與針法並廢而不
究心至病有可生而無生之之法任其枉死良可悲也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
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人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學
者不可不知也
<目錄>卷之一
<篇名>蓄艾
內容:凡物多用新鮮惟艾取陳久者良以艾性純陽新者氣味辛烈用以灸病恐傷血脈故必隨時
收蓄風干
淨去塵垢搗成熟艾待三年之后燥氣解性溫和方可取用用時複以手細揉堅團作炷或大或小臨症
隨宜酌用庶無有誤
<目錄>卷之一
<篇名>下火
內容:灸法下火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之火其次用線香火或麻油燈蠟燭火以艾莖燒點于
炷艾潤灸
瘡至愈不痛也其戛金擊石鑽燧入木之火皆不可用邵子雲火無體因物以為體金石火傷神多汗
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肉吐血橘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南齊書載武帝
時有沙門從北齊 赤火來其火赤于常火而小雲以療疾貴賤爭取之灸至七炷多驗吳與楊道慶
疾二十年灸之即瘥咸稱為聖火詔禁之不止不知此火何物之火也故灸病下火最宜選慎若急卒驚
惶
取用竹木之火非徒無益而反有損人以為灸無功效而不知用火之過誤也
<目錄>卷之一
<篇名>坐向
內容:古法灸病令病患春坐東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東冬坐北向南后八易要春向東夏向
南秋向西
冬向北順迎四時之生氣理為近似然準此為定向盡人所同但人各有定命各有五行生克製化不若
遵憲書九宮男女定命坐旺迎生為準的如一宮立命乾兌為生坎為旺坐坎向乾或向兌皆為生旺
互用二宮立命離為生坤艮為旺三四兩宮立命坎為生震巽為旺五宮立命男寄于艮女寄于坤生旺
與二八兩宮同六七兩宮立命坤艮為生乾兌為旺八宮立命生旺同二宮九宮立命坤艮為生離
為旺照此安定坐向灸之乃有神驗
<目錄>卷之一
<篇名>點穴分寸
內容:千金雲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度量準而折之法以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
第二節屈
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童稚亦如之取稻杆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或以細繩蠟用亦可凡點
穴皆要平正四體無使歪斜灸時恐穴不正徒壞好肉爾若坐點則坐灸臥點則臥灸立點則立灸反此
則不得真穴矣
<目錄>卷之一
<篇名>早晚次序
內容:天有陰陽日分晝夜陽生于子而盡于午陰生于午而盡于子人身之陰陽亦與之應故灸法從陽
必取
陽旺之時以正午下火為最善正時既得次第須分如上下皆灸先灸上后灸下陰陽經皆灸先灸陽后
灸陰若顛倒錯亂則輕者重淺者深致多變症
<目錄>卷之一
<篇名>灸病吉日
內容:丁卯 庚午 甲戌 丙子 丁丑 壬午 甲申 丙戌 丁亥 辛卯 壬辰 丙申 戊戌
成日 開日 執日 天醫日
忌辛未扁鵲死日 男忌除日 女忌破日
<目錄>卷之一
<篇名>四季人神所在禁忌
內容:神常在心 春在左脅 秋在右脅 冬在腰 夏在臍
<目錄>卷之一
<篇名>逐日人神所在
內容:初一日足大指 初二日外踝 初三日股內 初四日在腰 初五日在口 初六日在小手小
指
日在牙 十四日在胃 十五日遍身 十六日在胸 十七日氣沖 十八日股內 十九日在足
二十日內踝 二十一日手小指 二十二日
外踝 二十三日在肝 二十四日手陽明 二十五日在足 二十六日在胸 二十七日在膝 二
十八日陰中 二十九日在脛 三十日在趺
<目錄>卷之一
<篇名>十二時人神所在
內容:子在左右內外踝 丑在頭 寅在耳 卯在面 辰在項 巳在乳肩 午在脅 未在腹 申
在心主 酉在膝 戌在腰背 亥在股
<目錄>卷之一
<篇名>灸炷大小多寡
內容:生人體質有強弱虛實皮肉有濃薄堅柔不可不分別灸之如頭與四肢肌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肢
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壯數亦不宜多背腹皮肉深濃艾炷宜大壯壯數宜多使火
氣充足始能去痼冷疾也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壯艾炷如小麥恐火氣傷心也古
人灸法有二報三報以至連年不絕者前后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壯五壯以至百壯者由漸而增多
<目錄>卷之一
<篇名>灸忌
內容:灸病必先候脈辨症脈得數實症見躁煩口干咽痛面赤火盛新得汗后以及陰虛內熱等症俱不
臂腳穴灸多脫人真氣令人血脈枯竭四肢削瘦無力人有病欲灸足三裡者必年三十以上方許灸之
年少火盛傷目故凡灸頭必灸足三裡者以足三裡能下火氣也陰晦大風雷雨並人神所在忌日皆不
宜灸然有病當急遽之時又宜權變
<目錄>卷之一
<篇名>補瀉
內容:凡用火補者勿吹其火必待其從容徹底自滅灸畢即可用膏貼之以養火氣若欲報者直待報畢
可也用火瀉者疾吹其火令火速滅須待灸瘡潰發然后貼膏此補瀉之法也灸瘡七日不發是氣血衰敗症不可治
<目錄>卷之一
<篇名>灸后調養
內容:灸后氣血宣通必須避風寒節飲食慎起居戒惱怒平心靜氣以養正祛邪壽世青編有五養說可以卻病延年
一在養心心者萬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相通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
也蓋一念萌動于中六識流轉于外不趨乎善則五內顛倒大疾纏身若夫達士則不然一心澄湛萬禍
消除老子曰夫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遺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
欲不生三毒消滅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所以妄想成病神仙莫醫正心之人鬼神亦憚養與不養故
也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貪嗔痴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
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來去應以自然忿 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法也
一在養肝肝者魂之處也其竅在目其位在震主春生發動之令也然木能動風故經曰諸風掉眩
屬于肝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春氣方升而煩勞太過則氣張于外精絕于內
春令邪辟之氣積久不散至夏則火旺而真陰如煎火炎而虛氣逆上故曰煎厥又曰肝氣失治善怒者
名曰煎厥戒怒養陽使生生之氣相生于無窮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菀結也怒氣
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上氣逆則絕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積于上勢
必厥而吐也薄厥者氣血之多而盛者也所以肝藏血和則體澤衰則枯槁故養肝之要在于戒忿怒是
攝生之第一法也
一在養脾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倉廩也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如嬰兒初生一日不再食
則飢
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曰安谷則昌絕谷則亡蓋谷氣入胃漉陳六腑而氣至和調五臟而血生
人之所資以為本者也然土惡濕而喜燥飲不可過過則濕重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壅滯而難化病由
是生矣故飲食所以養生而食無厭亦能害生物理論曰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生之術常令谷
食氣少則病不生谷氣且然矧五味饜飫為五內害乎甚而廣搜珍錯爭尚新奇恐其性味良毒與人臟
腑
宜忌尤未可曉故西方大法使人戒殺茹素本無異道人能戒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
腸胃濃無嗔無貪邪淫不犯此養脾在于節食不可不知
一在養肺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華蓋也其藏魄其主氣統領一身之氣者也經曰有所失亡所求不
得則
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充之則耐寒暑傷之則百邪易侵隨事痿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
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七情之害皆氣主之也直養無害而后得其浩然之正與天地相
通與道義相配先王以至日閉關養其微也慎言語節飲食防其耗也氣之消息大矣哉
一在養腎腎者先天之本藏精與志之宅也仙經曰借問如何是元牝嬰兒初生先兩腎又曰元牝
之門是為天地根是故人未有此
身先生兩腎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如蓮蕊一莖即臍帶也蓮蕊即兩腎也為五
臟六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主三焦之原人資以為始豈非天地之根乎而命寓焉者故又曰命門
天一生水故曰坎水夫人欲念一起熾若炎火水火相克則水熱火寒而靈台之焰藉此以滅矣使水先
枯涸而木無所養則肝病火炎則土燥而脾敗脾敗則肺金無資咳嗽之症成矣所謂五行受傷大本已
去欲求長生豈可得乎莊子曰人之大可畏者不知所戒也養生之要首先寡欲嗟乎元氣有限情欲無
窮內經曰以酒為漿以欲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此當戒也然人之有欲如木之有蠹蠹甚則木折欲
熾則身亡仙經曰無勞爾神無搖爾精無使爾思慮營營可以長生智者鑒之
<目錄>卷之一
<篇名>臥時祝法
內容:經雲夜寢欲合眼以手撫心三過微祝曰太靈九宮太乙守房百神安位魂魄和同長生不死塞滅
邪凶祝畢而寢此名九宮隱祝寢魂之法常能行之使人魂魄安然永獲貞吉
<目錄>卷之一
<篇名>治虛癆咒
內容:孫真人雲人病虛癆陰虛火旺易生忿怒莫能自製昆侖大隱仙師有滅火咒曰上天下地有我一
身生氣
運動耳目聰明神失氣散冥冥一心富貴安在妻拿匪親為榮為辱任人旦評我今現下有喜無嗔靈台
仙子玉闕真君祛我煩惱助我精神真丹內結淨掃六塵默誦數遍五臟自覺清虛內火平熄久久誦之
虛者實弱者強病可不治而愈
<目錄>卷之一
<篇名>用艾
內容:凡下艾時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安艾不然則運動之間其艾必落矣如著艾火痛不可忍預
先以
手指緊罩其穴處更以鐵物壓之即止或著火有眩暈者神氣虛也仍以冷物壓灸處其暈自蘇再停良
久以稀粥或姜湯與飲之以壯其神複如前法以終其事
<目錄>卷之一
<篇名>灸瘡候發
內容:灸法以陽勝陰著艾火后須要瘡發所患即瘥若見灸瘡不發用故鞋底焙熱熨之三日而發
鰱魚豆腐等物與食其瘡必發若氣血衰弱者調之以藥餌又灸后瘡未發宜烏 樹葉貼之瘡發痛不
止用柏葉芙蓉葉端午日午時采陰干為細末每遇灸瘡黑蓋平脫水調少許如膏著紙貼之即愈若灸
瘡出血用百草霜為末摻之即止又洗法以蔥葉薄荷煎水溫洗可逐風邪若瘡發黑爛疼痛用桃枝柳
枝胡荽黃連煎水溫洗總之灸后瘡發病易已瘡不發病難已以人之元氣勝與不勝也
<目錄>卷之一
<篇名>灸瘡膏藥
內容:方用 黃芩 黃連 白芷 金星草 乳香 當歸 薄荷 淡竹葉 川芎 蔥白 鉛粉
以上藥味各等分用香油煎藥去渣再下鉛粉熬成膏專貼灸瘡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手太陰肺
內容: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
之前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手陽明大腸
內容: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
上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頭
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足陽明胃
內容: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
循頤
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
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
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
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足太陰脾
內容: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脛骨后交出厥
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手少陰心
內容: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複從心系
卻上
肺下出腋下下循 內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
指之內出其端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手太陽小腸
內容: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
兩筋之間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
銳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斜絡于顴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足太陽膀胱
內容: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 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循肩
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 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
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足少陰腎
內容: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趨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
內出 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肚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
肺出絡心注胸中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手厥陰心包
內容: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從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
抵腋
下從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
指出其端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手少陽三焦
內容: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
上肩
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
上
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足少陽膽
內容: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
缺
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后其支者別銳 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 下加頰車
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
脅
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
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目錄>卷之一\十二經循行經絡
<篇名>足厥陰肝
內容: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 內
廉循
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
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目錄>卷之一\奇經八脈循行經絡
<篇名>任脈
內容: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靈
樞五音五味篇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
口唇
<目錄>卷之一\奇經八脈循行經絡
<篇名>督脈
內容:素問骨空論曰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
合篡間繞篡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 上額
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
直
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目錄>卷之一\奇經八脈循行經絡
<篇名>沖脈
內容:素問骨空論曰沖脈者起于氣街並于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靈樞衛氣篇曰請言
氣
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 氣在腹者止
之背 與沖脈在臍之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
<目錄>卷之一\奇經八脈循行經絡
<篇名>帶脈
內容:靈樞經脈別篇曰足少陰上至 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二十八難
曰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
<目錄>卷之一\奇經八脈循行經絡
<篇名>陽蹺脈
內容: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谷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
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屬目內 合于太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目氣不榮則目不
合二十
八難曰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目錄>卷之一\奇經八脈循行經絡
<篇名>陰蹺脈
內容:難經曰陰蹺脈者亦起于跟中由少陰別脈然谷之穴上行內踝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
喉睛明穴亦會于太陽也
<目錄>卷之一\奇經八脈循行經絡
<篇名>陽維脈
內容: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溢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之
會陰維起于諸陰陰之交也
<目錄>卷之一\奇經八脈循行經絡
<篇名>陰維脈
內容:陰維起于足少陰經內踝上行築賓之穴循腹至乳上結喉至廉泉穴維絡諸陰會于任脈也
<目錄>卷之一
<篇名>周身經絡部位歌
內容:脈絡周身十四經六經表裡督和任陰陽手足經皆六督總諸陽任總陰諸陽行外陰行裡四
肢腹背皆
如此督由脊骨過齦交臍腹中行任脈是足太陽經小指藏從跟入 會尻旁上行夾脊行分四前系睛
明脈
最長少陽四指端前起外踝陽關環跳裡從脅貫肩行曲鬢耳前耳后連 尾大指次指足陽明三裡天
樞貫乳行腹第三行通上齒環唇俠鼻目顴迎足有三陰行內廉厥中少后太交前腎出足心從內踝俠
任胸腹上廉泉太厥兩陰皆足拇內側外側非相聯大陰內側沖門去腹四行兮挨次編厥陰毛際循陰
器斜絡期門乳肋間手外三陽誰在上陽明食指肩 向頰中鑽入下牙床相逢鼻孔迎香旁三焦名指
陽明后貼身周回眉竹湊太陽小指下行低肩后盤旋耳顴遘還有三陰行臂內太陰大指肩前配厥
從中指腋連胸極泉小內心經位手足三陽俱上頭三陰穴止乳胸游惟有厥陰由顙后上巔會督下任
流
經脈從來皆直行絡從本部絡他經經凡十四絡十六請君次第記分明
<目錄>卷之一
<篇名>十五別絡歌
內容:手太陰別為列缺手少陰別即通裡手厥陰別為內關手太陽別支正是手陽明別偏歷當手
少陽別外
關取足太陽別號飛陽足少陽別光明起足陽明別曰豐隆足太陰別公孫止足少陰別大鐘名足厥陰
別蠡溝紀陽督之別號長強陰任之別為屏翳脾之大絡為大包十五絡穴全在此內經平人氣象篇更
有胃絡名虛裡
<目錄>卷之一
<篇名>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原穴
內容:井榮俞經合原者各經穴名也手足陽經有原穴手足陰經無原穴陰之俞穴即陰之原穴也
<目錄>卷之一\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原穴
<篇名>所出為井
內容:肺井少商 脾井隱白 心井少沖 腎井涌泉 心包井中沖 肝井大敦 太陽井商陽 胃
井厲兌 少腸井少澤 膀胱井至陰 三焦井關沖 膽井竅陰
<目錄>卷之一\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原穴
<篇名>所流為榮
內容:肺榮魚際 脾榮大都 心榮少府 腎榮然谷
心包榮勞宮 肝榮行間 大腸榮二間 胃榮內庭
小腸榮前谷 膀胱榮通谷 三焦榮液門 膽榮俠溪
<目錄>卷之一\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原穴
<篇名>所注為俞
內容:肺俞太淵 脾俞太白 心俞神門 腎俞太溪 心包俞大陵 肝俞太沖 大腸俞三間 胃
俞陷谷
小腸俞后溪 膀胱俞束骨 三焦俞中渚 膽俞臨泣
<目錄>卷之一\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原穴
<篇名>所行為經
內容:肺經經渠 脾經商邱 心經靈道 腎經複溜
心包經間使 肝經中封 大腸經陽溪 胃經解溪
小腸經陽谷 膀胱經昆侖 三焦經支溝 膽經陽輔
<目錄>卷之一\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原穴
<篇名>所入為合
內容:肺合尺澤 脾合陰陵泉 心合少海 腎合陰谷 心包合曲澤 肝合曲泉 大腸合曲池
胃合三裡 小腸合小海 膀胱合委中 三焦合天井 膽合陽陵
<目錄>卷之一\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原穴
<篇名>所過為原
內容:大腸原合谷 胃原沖陽 小腸原腕骨 膀胱原京骨 三焦原陽池 膽原丘墟
<目錄>卷之一
<篇名>周身骨度尺寸今法
內容:靈樞經骨度篇文所論長短皆古數也今按頭部折法以前發際至后發際折為一尺二寸如發際
不明則
並依此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穴曲差至少陽本神穴本神至陽明頭維穴各開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各
開四寸半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主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 上
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自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橫直
寸法並依此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 通折三尺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節各一寸
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通共二尺九
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余未盡也
脊骨內涸一寸凡雲第二行俠脊一寸半三行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故在
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側部四肢折量之法總以前中指同身寸法為是
<目錄>卷之一
<篇名>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內容:頭 頭為諸陽之首凡物獨出之首皆名曰頭
腦 腦者頭骨之髓也足太陽膀胱脈絡腦足少陰腎屬髓海腦為髓海髓海足頭輕多力不足腦
轉耳鳴目眩脛酸怠臥
巔 巔者頭頂也足厥陰肝脈與督脈會于巔足太陽膀胱脈交巔足少陽膽脈亦交巔巔頂之首
俗名天靈蓋
囟 囟者巔前之頭骨也小兒初生未闔名曰囟門已闔名曰囟骨即天靈蓋后之骨
頭角 額兩旁棱處之骨也足少陽膽筋脈皆上頭角
額顱 額前發際之下兩眉之上名曰額一曰顙足陽明胃脈至額顱手陽明大腸筋上額左角手
少陽三焦筋結額上角足太陽膀胱筋上額
發 足少陰腎主發又為血之余
面 凡前曰面凡后曰背五臟之精氣皆上熏于面故面白應肺脫氣脫血脫津液面皆白面赤應
心面黃應脾面青應肝面黑應腎故黑者陰氣陽去面為之黑 顴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為面中央應手陽明
大腸 兩顴之內面王之上應手少陽小腸小腸脈循頰上 斜絡于顴小腸氣血盛面多肉而平氣血
少面瘦色惡
顏 顏者眉目間名也眉心曰關上應咽喉
眉 屬肝肝脈從目系上額肝膽相表裡足少陽風熱與痰則眉棱骨痛此症 多傷目至兩耳出
膿則危
又應膀胱足太陽血氣盛眉佳有毫毛
目 目者司視之竅也肝竅在目故論目必首肝
睛窠 眼珠也臟腑精氣皆上注目而為睛血之精為目窠之總絡
瞳神 骨之精為童神屬腎腎水虧不能養肝英華不斂瞳神散大無光
黑珠 即瞳外黑輪屬肝為筋之精內連目系目內廉深處為目系肝火上沖兩輪紅痛
白珠 氣之精為白眼黑輪外四圍白處皆屬肺肺火上騰白有紅筋
兩 外決面者為銳 內近鼻者為內 皆屬心小腸三焦筋脈俱至目銳 膽脈起目銳 筋
亦結目銳 小腸支脈至目內 出膀胱脈起目內
眼皮 上下皆屬脾肌肉之精主合同束胃細筋散于目下為目下綱膀胱細筋為目上綱目綱即
上下目胞之兩瞼邊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
睫毛 屬脾脾胃氣虛目緊皮縮眼楞急小睫毛倒入眼中謂之倒睫拳毛
目淚 淚為肝液風行水流肝風動則淚出又肝熱多淚如燒竹瀝遇火瀝出迎風出淚風火合也悲哀
動中心氣與肝氣相迫致淚
目眵 眵屬肺氣結硬
目眶骨 目眶者目窠四圍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 骨 骨之外即顴骨
目下之眶骨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
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 鼻者司臭之竅也
山根 足陽明脈交山根山根曰下極應心
鼻柱 在山根下相家曰年壽應肝年壽左右應膽
面王 在鼻柱下相家曰準頭亦曰明堂屬土應脾明堂兩旁為方上在迎香上曰鼻隧相家曰蘭
台廷尉應胃胃脈起鼻兩旁筋亦結鼻旁即此
鼻孔 大腸脈挾鼻孔小腸脈抵鼻膀胱筋結鼻下兩旁
顴 顴為骨本兩顴發赤主腎敗膀胱膽大腸筋皆結顴胃筋合顴小腸經顴 穴在 下銳骨端
陷中人中 下應膀胱子宮平淺無髭多無子大腸脈交人中督脈水溝穴在人中
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
俗呼為腮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處也
耳 司聽之竅也腎氣通耳腎元足則耳聰有病當于腎脈推之
蔽 耳門也
耳郭 耳葉也胃脈上耳前筋結耳前膽脈三焦脈俱走耳前筋從耳前屬目 小腸膀胱筋俱結
耳后完骨胃脈之支膽脈三焦脈俱過耳后
頰 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大腸筋脈俱上頰小腸脈上頰胃筋循頰而上膽筋脈俱過頰肝脈
下頰三焦當曲頰脈亦交頰胃頰車穴在耳下分
曲頰 頰之骨也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也
頰車 下牙床骨也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
口 司言食之竅也屬脾胃大腸脈交口畢竟脾為主蓋味入口藏于胃脾乃運化精液以養五臟
故五臟之氣皆統于脾五臟偏盛皆驗于口
唇 口端也肝脾胃三經所主熱則紅甚寒則淡紅實則紅活虛則黃白脾燥唇干脾熱唇裂肝風
唇
動不止脾寒唇青或揭七情動火傷血或心火傳脾或濃味積傷脾唇腫白皮皺裂如蠶繭或唇下
腫如黑棗
吻 口之四周也口上有髭大腸主之
頤 口角后 之下也頤上有須膽主之
頦 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把殼頦上有髯胃主之
頷 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小腸筋結頷膽筋脈俱過頷
齒 口齦所生之骨也內床曰齒外板曰牙牙齒腎之標齒病宜歸腎而治齒先分病在牙床病在
牙齒上床屬胃喜寒惡熱下床屬大腸喜熱惡寒床病治齒齒病治床諸不應
舌 舌為心苗司味之竅也脾腎膀胱三焦筋脈所系
舌本 舌之根也
頏顙 口內之上二孔司分氣之竅也
懸壅垂 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
喉 通聲息之路也在咽前通肺主出氣故曰肺系又曰喉氣通天肺熱甚喉啞胃腎二脈循喉
咽飲食之路也在喉后通胃主納食胃口在膈膜下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咽門下有膈膜
咽氣通地心脾二脈挾咽令咽干肝脈循喉后令咽干
喉嚨 肺之系也
嗌 胃之系也咽之低處曰嗌小腸脈循咽令嗌痛三焦脈由喉令嗌腫
會厭 覆喉管之上竅似皮似膜上司開闔為聲音之戶食下咽不掩則錯凡舌抵上 則會厭能
掩喉喉咽嗌會厭四者缺一則飲食廢而死
結喉 喉之管頭也其人瘦者多外見頸前肥人則隱于肉內多不見也
上橫骨 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灣橫骨旁接拄骨之骨
拄骨 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骨鎖子骨內接橫骨外接肩解
肩解 肩端之骨節解處也
骨 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頭臼之上棱骨也其臼接 骨上端俗曰肩頭其外曲卷翅骨肩后
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內
肩胛 即 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膊俗名 板子骨大小腸三焦筋脈俱至肩膽脈至肩上肩
井穴屬膽膀胱筋肺筋皆結肩
臂 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一名曰肱俗名胳膊胳膊中節上下骨交接處名曰肘肘上之骨曰
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有正輔二骨輔骨在上短細偏外正骨居下長大偏內俱下接腕骨也
腕 臂掌骨接交處以其宛屈故名也當外側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
魚 在掌外側之上大指節后肥魚隴起處其形如魚故謂之魚
手 手者上體所以持物也掌中為手心手之表為手背
掌骨 手眾指之本也掌之眾骨名壅骨合湊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手大指 屬肺肺脈自腋入 至大指出其端肺筋即起于大指端少商穴之次穴在大指內側去
爪甲
如韭葉循手掌直上大指本節后有魚際穴為肺榮掌后橫紋頭有太淵穴為肺 太淵后有經渠穴為
肺經手腕后一寸五分有列缺穴為肺絡臂腕曲中有尺澤穴為肺合循內側上 入腋其散筋複自腋
上肩結于肩端骨罅中
食指 屬大腸大腸筋脈皆起于食指端商陽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為大腸井溜于本節前內
側名
二間穴為大腸滎注于本節后三間穴為大腸 過于合谷穴為大腸原上側腕中有陽溪穴為大腸經
腕后三寸有偏歷穴為大腸絡肘曲紋頭盡處有曲池穴為大腸合由是歷三裡肘 五裡三穴直上結
于肩之前
中指 屬包絡包絡之脈自腑循 入肘臂至中指出其端其筋即起于中指內廉之末中沖穴之
次穴
去爪甲如韭葉為心之井心為天君其井 等俱在包絡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勞宮穴為心榮掌
后兩筋之間有大陵穴為心 去腕二寸兩筋間有內關穴為心主之絡去腕三寸有間使穴為心經
上至肘曲中央陷中有曲澤穴為心合上循天泉穴之次結腋下
無名指 屬三焦三焦筋脈俱起無名指外廉關沖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為三焦井溜于小指
次指
本節陷中名液門穴為三焦榮注于腑下一寸名中渚穴為三焦 結于手腕中之陽池穴為三焦原直
上腕后二寸名外關穴為三焦絡腕后三寸名支溝穴為三焦經結于肘外大骨陷中名天井穴為三焦
合上 至肩 穴包絡脈之支別掌中循無名指出其端
小指 內側屬心外側屬小腸心脈循 下肘出小指之端心筋起小指之端內側少沖穴之次穴
去爪
甲如韭葉直上入掌內后廉歷神門穴在掌后銳骨中又歷通裡穴為心絡在腕后一寸陷中又歷少海
穴在肘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又歷極泉穴在臂內腑下筋間 小腸筋脈俱起小指外
側少澤穴之次穴去爪甲一分為小腸井溜于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名前谷穴為小腸滎注于小指外
側本節后名后溪穴為小腸 直上至于脘起骨陷中有腕骨穴為小腸原踝下有陽谷穴為小腸經腕
后五寸有支正穴為小腸絡肘下銳骨之后有小海穴為小腸合從是上 歷肩解肩胛交肩上
爪甲 指之甲也足趾同肝主筋爪者筋之余
岐骨 凡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肺 喉下為肺喉在咽前主出氣喉系堅空連接肺管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經雲肺者相傅之
官治
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為心之蓋又
曰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魂中藏經曰肺為生氣之原
乃五臟
之華蓋張介賓曰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藏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
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HT 龠
膺 胸上兩旁高處曰膺胃脈到膺膽脈系膺
胸 結喉下曰缺盆缺盆下曰胸在膺之下肺脈布胸中肺心筋結胸中脾筋脈皆散胸中肝脈上
至胸膽脈下胸中腎脈入肺注胸中包絡脈起胸中筋散胸中
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雲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其合脈也其榮色
也開
竅于耳又曰開竅于舌又曰是經少血少氣難經曰心重十二兩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張介
賓曰心臟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孔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
臟心外有黃赤脂裹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心包 位居心之四旁以捧護心即兩孔之中膻中穴也凡筋脈由胸下膈自膈貫胸如肺心脾肝膽腎
心包絡七經筋脈皆從此過三焦脈亦布膻中張介賓曰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壽曰心包一名手
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脂HT 之外有細筋膜
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
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二句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
也此一官即此經之謂與
胸之眾骨名也
乳 膺上突起兩肉有頭婦人以乳兒者也乳房屬胃乳頭屬肝
鳩尾 即蔽心骨也其質系脆骨在胸之下岐骨之間
膈 胸下腹上之界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后齊十一椎周遭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俗名羅膈十
二經脈惟膀胱脈不貫膈余皆能令膈痛
肝 經雲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又雲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
其榮
爪也主藏魂開竅于目其系上絡心肺下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肝之為藏
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膽 經雲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雲是經多血少氣又曰凡十一藏皆取決于膽也難經曰膽
在肝
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中藏經曰膽者清淨之府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膽寒不眠
膽熱喜睡
脾 經雲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雲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又雲脾藏意又雲形如刀鐮與胃
同膜
而附其上之左 當十二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于口又雲是經
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中臟經曰脾主消磨
五谷養于四旁
胃 胃者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大原故胃氣為一身之本咽系柔空下接胃為飲食之路咽至胃
長一
尺六寸通曰咽門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而滿又雲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張介賓曰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
于脾肺宣布于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三焦 經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潰又雲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雲是經少血多氣
中藏
經雲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
則內外上下左右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腹 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臍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臍 人之初生胞蒂之處也臍上五寸上脘穴分即上焦臍上四寸為中脘即中焦肺脈起中焦在
此臍
上二寸為下脘即胃下口屬下焦是為幽門傳入小腸舊說分三部正分此上中下三脘今乃曰中脘痛
屬脾當臍痛屬腎小腹痛屬肝肝脾是矣當臍何以屬腎心脾筋結臍胃筋脈挾臍當臍明屬脾胃若腎
之筋脈從腰貫脊並不及臍臍痛治腎舛謬誤人
腎 經雲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又雲腎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
發也
開竅于二陰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張介賓雲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于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裡各有帶二條上條系于
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二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于髓海
命門 人身之中有命門附脊骨對臍其右旁一小竅乃三焦之氣所自出即先天無形之火曰腎
間動
氣左旁一小竅乃真陰水氣所自出亦無形隨相火而潛行周身以榮四末命門居中各開一寸五分分
左右腎兩腎中間一點真陽乃生身之根蒂中有相火代心君行事故又曰小心
小腸 經雲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雲小腸后附于脊前附于臍上左回累積十六曲大二
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又雲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
水谷由此而入複下一寸外附于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
大腸又雲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三斤十四兩
大腸 經雲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又雲回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
一尺
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又雲廣腸附脊以受回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
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少血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張介賓曰按回腸者以其
回疊也廣腸者即回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下連肛門也
膀胱 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雲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
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回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入皆
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
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宗筋 肝筋脈結陰器絡諸筋脾胃筋聚陰器腎筋結陰器 溺孔即前陰督脈起處
毛際 宗筋上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下橫骨俗名蓋骨任脈由會陰上毛際沖脈起于氣街
即氣沖陽明經穴在毛際兩旁陽明血氣盛毛美而長氣血少則無毛肝筋脈入毛際膽脈繞毛際
睪丸 男子外腎宗筋下陰囊中兩丸也
篡 橫骨之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后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名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
陰氣之所也
腦后骨 俗呼腦杓
枕骨 腦后骨之下隴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長或圓不一
完骨 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兩旁之棱骨也
頸項 頸之莖也又曰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后也俗名脖項頸前有缺盆穴屬胃在橫骨上左
右各
一為十二經道路大小腸胃膽三焦脈俱入缺盆肺胃膽膀胱筋俱結缺盆 缺盆之中即任脈之天突
穴為頸前居中第一行脈 缺盆之上有人迎穴喉間開一寸五分屬胃即頸前第二行脈 人迎:后一
寸五分名扶突穴屬大腸即頸中第三行脈 扶突穴后名天窗屬小腸即頸中第四行脈天窗后為膽
脈頸中無穴乃第五行脈 足少陽后名天牖穴屬三焦即頸中第六行脈 天牖后名天柱穴屬膀胱
為頸中第七行脈 頸之中央督脈也穴名風府自前中一行至此為第八行
頸骨 頭之莖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 頭后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背 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
脊骨 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督脈主脊大腸脈挾脊心脈與脊裡細脈相連貫脾筋著脊腎筋脈
貫脊
膀胱筋脈挾脊分左右上項其分左右也從脊開寸五分為第二行對第三椎曰肺俞對第五椎曰心俞
對第七椎曰膈俞對第九椎曰肝俞對第十椎曰膽俞對第十一椎曰脾俞對第十二椎曰胃俞對第十
三椎曰三焦俞對第十四椎曰腎愈對第十六椎曰大腸俞對第十八椎曰小腸俞對第十九椎曰膀胱
俞從脊開三寸為第三行魄門對肺俞故肺藏魄神堂對心俞故心藏神魂門對肝俞故肝藏魂意舍對
脾俞故脾藏意志舍對腎俞故腎藏志膏肓對第四椎
膂 夾脊骨兩旁肉也膀胱脈腎脈循膂
腋 肩之下脅之上際俗名胳肢窩肺筋脈入腋心小腸筋結腋膽筋走腋包絡脈抵腋
脅肋 脅者腑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也曰肋者脅之單條骨之謂也總脅肋之總又名曰 肝膽
脈布脅胞絡筋脈挾脅脾筋結肋肝脈布肋
季脅 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肺脈抵季脅膽筋脈乘季脅
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膽脈乘
腰骨 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四
孔下接尻骨上際腎脈入腰膀胱脈抵腰
胂 腰下兩旁踝骨上之肉也
臀 胂下尻旁大肉也膀胱脈貫臀筋結于臀
尻 腰骨下十七椎至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內凹如瓦長四五
寸
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名尾閭一名 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后其骨上外兩旁形如
馬
蹄附著兩踝骨上端俗名 骨膽筋結于尻
肛 大腸下口也肛門接直腸直腸接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裡肺氣充足方能傳送
下橫骨髁骨楗骨
下橫骨在少腹下其形如蓋故名蓋骨其骨左右兩大孔上兩分出向后之骨首如張扇下寸許附
尻骨之上形如馬蹄之處名曰髁骨下兩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內名曰楗骨與尻骨成鼎足
之勢為坐之主骨也婦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髖俠髖之臼名曰機又名髀樞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環
跳穴處此一處五名也
股 下體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小腿中節上下交接處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
也膝下之骨曰 骨脛之大骨也股肉屬脾筋屬肝骨屬腎
陰股 股之內側曰陰股脾肝腎筋脈俱循陰股
髀骨 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樞下端如錘接于 骨
骨 俗名 脛骨也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 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輔骨
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
伏兔 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伏兔故名
膝解 膝之節解也膝屬脾腎肝凡人逸則痿軟無力勞則痛如針刺脈洪數有力皆肝腎陰虛火
盛所致痿軟無力真病之形作痛如錐邪火之象
臏骨 膝上蓋骨也
連骸 膝外側二高骨也
膝后屈處俗名腿凹
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屬足太陽膀胱
踝骨 踝者 骨之下足附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在外為外踝在內為內踝
足 下體所以趨步也俗名腳
跗骨 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跗骨者足趾本節之眾骨也
足心 即踵之中也
跟骨 足后跟之骨也
三毛 足大指爪甲后為三毛毛后橫紋為聚毛
踵 足下面著于地之謂也俗名腳底板
足趾 趾者足之指也其數五名為趾者別于手也大趾之本節后內側圓骨形突者名核骨
足大指外側屬肝內側屬脾脾筋脈皆起于足大指隱白穴為脾井溜于節后陷中大都穴為脾滎
于內側核骨下太白穴為脾俞循大指本節后一寸公孫穴為脾絡歷內踝前三分陷中商邱穴為脾經
由足循經骨后結于膝內輔骨陷中陰陵泉之次為脾合從此直上至陰股結于髀箕門穴之次臀下曰
肝筋脈皆起于足大指外側叢毛之際大敦穴為肝井溜于大指縫中行間穴為肝滎行跗上注于本節
后二寸動脈中太沖穴為肝俞結于內踝前一寸中封穴之次為肝經循踝上五寸蠡溝穴為肝絡直上
內輔骨下橫紋盡處曲泉穴為肝合上陰股五裡陰廉之次
(舊說) 足中指屬胃胃筋起于中指內側厲兌穴為胃井溜于次指外側陷中內庭穴為胃滎
后二寸陷谷穴為胃俞過于跗上去內庭五寸沖陽穴為胃原故胃病足跗腫痛足中指不用自足跗直
上循足脛歷腕上系草鞋處解溪穴為胃經又歷外踝上八寸豐隆穴為胃絡結于膝下三寸三裡穴為
胃合上膝循伏兔結于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后為髀關其脈自伏兔直下抵足跗入中指內間其
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按足陽明是足大指之次指不是中指必傳寫之誤胃脈起于鼻之交
中下行至陷谷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后陷中內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厲兌穴在足
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三穴明是次指與中指不屬以是知中字之誤然則中指何屬經雲
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裡穴之外別行而下入中指外間與前之內庭厲兌合是中指亦屬胃也
足四指屬膽膽筋起足四指外端竅陰穴之次為膽井指岐骨間有俠雞穴為膽榮俠雞上寸半有臨泣
穴為膽俞俠溪上四寸五分有邱墟穴為膽原外踝上四寸陽輔穴為膽經外踝上五寸光明穴為膽絡
循脛至膝外廉下膝一寸陽陵泉穴為膽合從是上走髀分為兩岐前者結伏兔后者結于尻直者上季
脅其脈自髀陽直下出膝外廉循脛抵外踝至足跗入第四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貫爪甲后三
毛故足少陽血氣盛脛毛長外踝肥血氣少脛無毛外踝瘦病則膝脛外踝及大節諸節皆痛
足小指指下屬腎外側屬膀胱 腎筋脈俱起小指之下斜趨足心涌泉穴為腎井又側趨內側內
一寸大骨下有然谷穴為腎滎結于跟踵踵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硬筋處陷中有大溪穴為腎俞自
跟別至跟后踵中大骨上兩筋間有大鐘穴為腎絡踝上二寸複溜穴為腎經上 出 內廉結于內輔
骨下陰谷穴之次為腎合從是並大陰之筋上循陰股膀胱筋起小指外側去爪甲一分至陰穴之次為
膀胱井歷本節之前陷中有通谷穴為膀胱滎本節之后陷中有束骨穴為膀胱俞外側大骨之下有京
骨穴為膀胱原外踝后骨跟上有昆侖穴為膀胱經循跟直上至外踝上七寸有飛陽穴為膀胱絡貫
結于 即委中在膝脘內約紋中為膀胱合由 直上結于臀其脈從腰抵 出小指外側故膀胱病
似結 如裂足小指不能舉用
<目錄>卷之二
<篇名>十二經脈起止
內容:經始太陰而厥陰最后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原夫肺脈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于少商絡食指而
接手
陽明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于鼻外胃歷承泣而降尋厲兌于足經脾自足之隱白趨大包于腋下心由
極泉而出注小指之少沖少腸兮起端于少澤維肩后上絡乎聽宮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于足外腎以
涌泉發脈通俞府于前胸心包起乳后之天池絡中沖于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側從關沖而絲竹空
膽從童子 穴連竅陰于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複歸太陰以終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肺經穴歌
內容:\r肺經穴圖\p06-d37a1.bmp\r
手太陰經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大淵涉魚際直出大指端內側少
商如韭葉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肺經十一穴分寸
內容:中府 穴在任脈中行華蓋穴旁直開去六寸乳上三肋間陷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灸三壯五壯
雲門 穴在手陽明大腸經巨骨之下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灸五壯
千金雲灸五十壯
天府 從雲門穴下循 內腋下三寸動脈陷中以鼻尖點脈取之 此穴禁灸灸之令人氣逆
俠白 從天府穴下行肘中約紋上去五寸動脈中灸五壯
尺澤 從俠白穴下行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筋骨罅中動脈應手灸三壯五壯 甄權雲臂屈伸
橫紋間筋骨罅中不宜灸
孔最 從尺澤穴下行腕前約紋上七寸上骨下骨間陷中灸五壯
列缺 從孔最穴循外側行腕后側上一寸五分以兩手交叉當食指末筋骨罅中從腕后別走陽
明直出食指內廉出其端灸三壯
經渠 從列缺穴循行寸口陷中禁灸灸則傷人神明
太淵 從經渠穴內循手掌后陷中每日平旦寅時脈從此始故一難曰寸口者脈之大會灸三壯
魚際 從太淵穴上魚手太指本節后內側陷中散脈中白肉際灸三壯
少商 從魚際穴循行手大指內側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白肉際宛宛中不宜灸 甲乙經雲
灸一壯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大腸經穴歌
內容: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裡長曲池肘 越五裡臂 肩
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 終以迎香二十止
\r大腸經穴圖\p06-d37a2.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大腸經二十穴分寸
內容:商陽(一名絕陽) 穴在手食指內側端后去爪甲如韭葉許灸三壯
二間(一名間谷) 從商陽循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灸三壯
三間(一名少谷) 從二間循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灸三壯
合谷(一名虎口) 從三間循行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灸三壯
陽溪(一名中魁) 從合谷循行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張大指次指取之灸三壯
偏歷 從陽溪上行手腕后上側三寸灸三壯
溫溜(一名逆注 一名蛇頭) 從偏歷上行三寸手陽明 灸三壯
下廉 從溫溜上行二寸五分輔銳肉分灸三壯
上廉 從下廉上行一寸曲池下三分灸五壯
三裡 從上廉上行一寸銳肉之端按之肉起灸三壯
曲池 從手三裡上行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灸三壯
肘 從曲池上行在肘大骨外廉陷中與天井相並相去一寸四分灸三壯
五裡 從肘 循行肘上三寸向裡大脈中央一雲在天府下五寸灸三壯
臂 從五裡上行四寸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伸臂平手取之灸三壯
肩 從臂 上行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處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灸三壯至七七壯
巨骨 從肩 上行臂端兩叉骨間陷中灸三壯五壯
天鼎 從巨骨循頸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灸三壯
扶突 從天鼎上直行曲頰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灸三壯
禾 從扶突貫頰直鼻孔下水溝旁五分灸三壯(此穴一名長頻)
迎香(一名沖陽) 從禾 上一寸鼻孔旁五分禁灸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胃經穴歌
內容: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 經地倉大迎登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
房
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裡水道歸來達氣街髀關
伏兔走陰市梁邱犢鼻足三裡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同內庭厲兌陽明穴
大指次指之端終
\r胃經穴圖\p06-d37a3.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胃經四十五穴分寸
內容:承泣(一名面 一名氣鼷穴) 穴在目下七分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視取之禁灸
四白 從承泣直下三分頰空骨內亦直瞳子取之禁灸甲乙經曰灸七壯
巨 從四白下行俠鼻孔旁八分亦直瞳子取之灸七壯
地倉(一名會維) 從巨 下行俠口吻旁四分外許近下微有動脈灸七壯重者七七壯病左治
右病右治左炷宜小如粗釵腳
大迎(一名髓孔) 從地倉行腮頷下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灸三壯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齒牙) 從大迎行耳下曲頰端近前八分陷中側臥開口取之灸三壯或七
壯至七七壯炷如小麥
下關 從頰車上行耳前動脈側臥合口有空取之灸三壯
頭維 從下關上行額角入發際以督脈中行神庭穴旁開四寸半禁灸
人迎(一名天五會) 從頭維下行頸下俠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伸頭取之禁灸
水突(一名水門) 從人迎下直行頸大筋前內貼氣喉灸三壯
氣舍 從水突下直行頸大筋前結喉下一寸許陷中貼骨尖上有缺處灸三壯
缺盆(一名天蓋) 從氣舍下行肩上橫骨陷中為五臟六腑之道灸三壯
氣戶 從缺盆下行巨骨下一寸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三壯五壯
庫房 從氣戶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三壯五壯
屋翳 從庫房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膺窗 從屋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乳中 從膺窗下行當乳頭之中禁灸
乳根 從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三壯五壯
不容 從乳根行在第四肋端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對巨闕灸五壯
承滿 從不容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對上脘灸五壯
梁門 從承滿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灸五壯
關門 從梁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對中脘灸五壯
太乙 從關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對下脘灸五壯
滑肉門 從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灸五壯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 從滑肉門下一寸俠臍旁二寸許陷中去肓 一寸五分千金雲魂
魄之舍不可針孕婦不可灸久冷痛癖可灸百壯
外陵 從天樞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陰交灸五壯
大巨(一名腋門) 從外陵下一寸去中行二寸灸五壯
水道 從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灸五壯
歸來 從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灸五壯
氣街(一名氣沖) 從歸來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亦旁開中行二寸灸
七壯炷如大麥
髀關 從氣街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許中行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伏兔在
此肉起后交紋中灸三壯 一雲禁灸
伏兔 從髀關下行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禁灸千金雲狂邪鬼語灸百壯或五十壯
陰市 從伏兔下行三寸在伏兔之下陷中拜揖而取之禁灸
梁邱 從陰市下行一寸兩筋間灸三壯
犢鼻 從梁邱下行過膝蓋骨下 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孔狀如牛鼻在外側者
故名灸三壯
足三裡 從犢鼻下行髀骨外側大筋內宛宛中坐而豎膝低跗取之千金雲灸二百壯至五百壯
本雲灸三壯小兒忌灸
上巨虛 從足三裡下行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臂取之灸三壯
條口 從上巨虛下行二寸舉足取之灸三壯
下巨虛 從條口下行二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灸三壯
豐隆 從下巨虛複斜向后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 骨外廉陷中灸三壯
解溪 從豐隆內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在沖陽后一寸五分灸三壯)
沖陽 從解溪下行足跗上即腳面也高骨間動脈(灸三壯)
陷谷 從沖陽下行二寸至足大指之次指本節后陷中去內庭二寸灸三壯
內庭 從陷谷下至足大指之次指本節前岐骨外間陷中灸三壯
厲兌 從內庭下行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許灸一壯
脾經穴歌
足太陰脾由足拇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歷公孫商邱直上三陰塢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
門沖門抵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竇天溪連胸鄉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r脾經穴圖\p06-d37a4.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脾經二十一穴分寸
內容:隱白 穴在足大指內側端后去爪甲角如韭葉許灸三壯
大都 從隱白行足大指內側次指末骨縫赤白肉際陷中灸三壯
太白 從大都行足大指后內側內踝前橫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灸三壯
公孫 從太白上行足大指本節后一寸內踝前陷中灸三壯
商邱 從公孫上行內踝下微前陷中灸三壯
三陰交 從商邱上行內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灸三壯
漏谷(一名太陰絡) 從三陰交上行三寸夾骨陷中灸三壯
地機(一名脾舍) 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內側夾骨陷中灸五壯
陰陵泉 從地機上行膝下內側曲膝橫紋頭陷中灸三壯
血海(一名百虫窠) 從陰陵泉上行在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灸五壯
箕門 從血海上行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廉動脈應手不禁重按灸三壯
沖門(一名慈宮) 眾箕門上行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旁開三寸半灸五壯
府舍 從沖門上行七分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灸五壯
腹結(一名腹屈) 從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灸五壯
大橫 從腹結上行一寸三分去中行三寸半灸五壯
腹哀 從大橫上行三寸半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灸五壯
食竇 從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舉臂
取之灸五壯
天溪 從食竇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胸鄉 從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周榮 從胸鄉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大包 從周榮外斜下行過少陽膽經淵液穴下三寸至腋下六寸許出九肋間季脅端灸三壯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心經穴歌
內容: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裡陰 神門下少府少沖小指邊
\r心經穴圖\p06-d37a5.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心經九穴分寸
內容:極泉 穴在腋下臂內筋間動脈引胸中灸七壯
青靈 從極泉下行至肘在肋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
少海(一名曲節) 從青靈下行肘內廉節后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內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
灸三壯一雲禁灸
靈道 從少海下行掌后一寸五分灸三壯
通裡 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后一寸陷中灸三壯
陰 (一名手少陰 ) 從通裡內行五分掌后脈中去腕五分當小指之后灸三壯
神門(一名兌沖一名中都) 從陰 行掌后銳骨端陷中灸三壯或七壯炷如小麥
少府 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灸三壯
少沖 從少府行小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許灸一壯一日三壯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小腸經穴歌
內容: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于小指列前谷后溪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設支正小海上肩貞 俞天
宗乘風合曲垣肩外複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 入聽宮
\r小腸經穴圖\p06-d37a6.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小腸經十九穴分寸
內容:少澤 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一名小舌)灸一壯
前谷 從少澤上行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灸三壯
后溪 從前谷上行手小指本節后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灸三壯
腕骨 從后溪上行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罅縫陷中灸三壯
陽谷 從腕骨上行手掌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灸三壯
養老 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后一寸許陷中灸三壯
支正 從養老上行外廉四寸灸三壯
小海 從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灸五壯七壯
肩貞 從小海上行肩曲髀骨下大骨旁兩骨解間肩端后陷中灸三壯
俞 從肩貞上行肩端 上肩骨下髀骨上廉陷中舉臂取之灸三壯
天宗 從 俞上行肩骨下陷中灸三壯
秉風 從天宗上行肩上小 骨舉臂有空灸三壯
曲垣 從乘風上行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灸三壯
肩外俞 從曲垣上行肩胛上廉去脊旁開三寸陷中灸三壯
肩中俞 從肩外俞上行肩胛內廉去脊督脈之大椎穴旁開二寸陷中灸十壯
天窗(一名窗籠) 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
天容 從天窗上行耳下曲頰后灸三壯
顴 (一名兌骨) 從天容上行面 骨下廉銳骨端陷中禁灸
聽宮(一名多所聞) 從顴 上行耳中之珠大如赤小豆灸三壯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膀胱經穴歌
內容:足太陽經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參五處承光接通天絡 玉枕天柱邊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
膈肝
膽居脾胃三焦腎俞次大腸小腸膀胱俞中膂白環皆二行去脊中間二寸許上 次 中複下會陽須
下尻旁取還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當魄戶膏肓與神堂 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及胃倉肓
門志室連胞盲秩邊承扶殷門空浮 相鄰是委陽委中再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飛陽附陽達昆
侖仆參申脈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指外側尋至陰
\r膀胱經穴圖\p06-d37a7.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膀胱經六十三穴分寸
內容:睛明 穴在目內 外一分宛宛中灸三壯一日禁灸
攢竹 從睛明上行眉頭陷者中不宜灸
曲差(一名鼻沖) 從攢竹上行發際間俠督脈之神庭穴旁開一寸五分正頭取之灸三壯五壯
五處 從曲差后行五分俠督脈之上星穴旁開一寸五分灸三壯一雲禁灸
承光 從五處后行一寸五分禁灸
通天(一名天白) 從承光后行一寸五分俠督脈之百會穴旁開一寸五分灸三壯
絡 從通天后行一寸五分灸三壯
玉枕 從絡 后行一寸五分灸三壯
天柱 從玉枕俠項后大筋外廉下行發際陷中禁灸
大杼 從天柱下行以項后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五壯七壯
風門(一名熱府) 從大杼下行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正坐取之灸五壯
肺俞 從風門下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正坐取之
千金雲肺俞對乳引繩度之灸三壯一日百壯
厥陰俞 從肺俞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七壯
心俞 從厥陰俞行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甲乙經曰禁灸千金方言風中心急灸心俞百
壯
膈俞 心俞之下有督俞在第六椎下去脊中二寸從督俞行七椎下亦去脊中二寸皆正坐取之
灸三壯
肝俞 從膈俞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膽俞 從肝俞行十椎下去中行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脾俞 從膽俞行十一椎下去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胃俞 從脾俞行十二椎下去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三焦俞 從胃俞行十三椎下去中行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五壯
腎俞 從三焦俞 行十四椎下與臍平去脊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一曰灸隨年數
大腸俞 腎俞之下有氣海俞在十五椎下去脊二十從氣海俞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
之灸三壯
小腸俞 大腸俞下有關元俞在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此從關元俞行十八椎下去脊二寸伏而
取之灸三壯
膀胱俞 從小腸俞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壯
中膂俞(一名脊內俞) 從膀胱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俠脊胛起肉間伏而取之灸三壯
白環俞 從中膂俞行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壯甲乙言不可灸
上 從白環俞行腰踝骨下一寸俠脊兩旁第一空陷中灸七壯
次 從上 行俠脊旁第四空陷中灸七壯
中 從次 行俠脊旁第三空陷中灸七壯
下 從中 行俠脊旁第二空陷中灸七壯
會陽 從下 行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一名利機)灸五壯
附分 自大杼別脈其支者從肩膊內循行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
之灸五壯
魄戶 從附分下行第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灸五壯
膏肓 從魄戶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千金翼雲先令
病患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乃從胛骨
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依胛骨之際相去骨際
如容側指許按其中一間空處自覺牽引肩中是其穴也左右各灸至百壯或三五百壯多至千壯當氣
下襲襲然如流水之降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索孔穴灸
之又取法以右手搭左肩上中指稍所不及處是穴左取亦然
神堂 從膏肓下行第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灸五壯
從神堂下行第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灸五壯
膈關 從 下行第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開肩取之灸五壯
魂門 從膈關下行第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壯
陽綱 穴在十椎下去取同魂門 灸三壯七壯
意舍 穴在十一椎下去取同上灸七壯一雲五十壯至百壯
胃倉 穴在十二椎下去取同上灸五壯一雲五十壯
肓門 穴在十三椎下又肋間陷中前與鳩尾相對去取同上灸三壯
志室 穴在十四椎下陷中去取同上灸三壯七壯
胞肓 穴在十九椎下陷中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灸五壯七壯
秩邊 穴在二十一椎下陷中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灸五壯
承扶(一名肉 一名皮部一名陰關) 從秩邊下行在尻臀下陰股上約紋中灸三壯
殷門 從承扶下行六寸 上兩筋之間灸三壯一雲在浮 下二寸又雲六寸
浮 從殷門外循斜上一寸屈膝得之灸三壯又雲在委陽上一寸
委陽 從浮 下行仍在承扶穴下六寸屈膝取之委陽穴也而與會陽下合 中也灸三壯
委中 從委陽下行 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仰頦至地伏臥取之灸三壯一雲禁灸
合陽 從委中下行膝 約紋下三寸灸五壯
承筋(一名 腸一名直腸) 從合陽下行 腸中央陷中腳跟上七寸灸三壯
承山(一名魚腹) 從承筋下行腿肚下尖分肉間陷中灸五壯至七七壯
飛陽(一名厥陽) 從承山斜行足外踝后上七寸陷中灸三壯
附陽 從飛陽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灸三壯一雲七壯
昆侖 從附陽下行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細動脈應手灸三壯
仆參(一名安邪) 從昆侖下行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灸七壯
申脈 從仆參行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灸三壯
金門(一名關梁) 從申脈下行一寸灸三壯一雲七壯炷如小麥
京骨 從京門行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小指本節后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灸七壯
束骨 從京骨行足小指外側本節后陷中赤白肉際灸三壯
通谷 從束骨行足小指外側本節后陷中灸三壯
至陰 從通谷行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五壯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心胞經穴歌
內容: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 門認間使內關逾大陵勞宮中沖中指盡
\r心胞經穴圖\p06-d37a8.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心包經九穴分寸
內容:天池 穴在乳旁二寸許直腋下行三寸脅之撅起肋骨間(一名天會)灸三壯
天泉(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舉臂取之灸三壯
曲澤 從天泉下行肘內廉大筋內側橫紋頭下陷中動脈灸三壯
門 從曲澤下行掌后去腕五寸灸五十壯
間使 從 門下行掌后去腕三寸兩筋間陷中灸五壯
內關 從間使下行掌后去腕二寸兩筋間灸五壯
大陵 從內關下行掌后骨下橫紋中兩筋間陷中灸三壯
勞宮(一名五裡一名掌中)從大陵下行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灸三壯
中沖 從勞宮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陷中灸一壯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腎經穴歌
內容:足少陰俞二十七涌泉然谷照海出太溪水泉連大鐘複溜交信築賓立陰谷橫骨趨大赫氣穴四
滿中注得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直步廊神封出靈墟神藏 中俞府畢
\r腎經穴圖\p06-d37a9.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腎經二十七穴分寸
內容:涌泉(一名地沖)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灸三壯
然谷 從涌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灸三壯
太溪 從然谷行足內踝后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灸三壯
大鐘 從太溪行足跟后跟中大骨上兩筋間灸三壯
水泉 從大鐘行太溪下一寸內踝下灸五壯
照海 從水泉行足內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之中陷中灸三壯
複溜(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從照海行足內踝后上除踝一寸陷者中前傍骨是複溜后傍骨是交
信二穴止隔一筋灸五壯七壯
交信 從複溜斜外正行複溜穴之后二寸許后傍筋灸三壯
築賓 從交信斜外上行過三陰交穴上 分中( 俗名腿肚)灸五壯
陰谷 從築賓上行膝下內輔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灸三壯
橫骨 從陰谷上行入腹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脈之中行旁開五分(一名下橫)灸
三壯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從橫骨上行一寸去中行五分灸五壯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從大赫上行一寸去中行五分灸五壯
四滿(一名髓府)從氣穴上行分寸同上灸三壯
中注 從四滿上行分寸同上灸三壯
肓俞 從中注上行一寸直臍旁去臍中五分灸五壯
商曲 從肓俞上行二寸亦去中行旁開五分灸五壯
石關 從商曲上行一寸去中行旁開五分灸三壯
陰都(一名食宮)從石關上行分寸同上灸三壯
通谷 從陰都上行一寸陷中去中行旁開五分灸五壯
幽門(一名上門)從通谷上一寸去巨關旁各五分陷中灸五壯
步廊 從幽門上行一寸六分陷者中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神封 從步廊上行分寸同上仰而取之灸五壯
靈墟 從神封中行分寸同上仰而取之灸五壯
神藏 從靈墟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中 從神藏上行分寸同,上仰而取之灸五壯
俞府 從 中上行巨骨之下俠任脈之璇璣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三焦穴歌
內容:手少陽經三焦位二十三穴起關沖液門中渚陽池歷外關支溝會宗逢三陽絡入于四瀆注于天
井清冷中消濼 會肩 穴天 天牖經翳風 脈顱息角孫入耳門和 絲竹空
\r三焦經穴圖\p06-d37a10.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三焦經二十三穴分寸
內容:關沖 穴在手四指外端去爪甲如韭葉許灸三壯
液門 從關沖上行手小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握拳取之灸三壯
中渚 從液門上行一寸陷中握拳取之灸三壯
陽池(一名別陽) 從中渚由四指末節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灸三壯
外關 從陽池上行手腕后二寸兩骨間陷中灸三壯
支溝(一名飛處) 從外關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灸七壯
會宗 從支溝外開一寸以支溝會宗二穴相並平直空中相離一寸灸三壯
三陽絡(一名通間) 從會宗內斜上行一寸臂上大交脈灸五壯
四瀆 從三陽絡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灸三壯
天井 從四瀆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后肘上一寸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灸三壯
清冷淵 從天井上行一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
消濼 從清冷淵上行肩下臂外肘上分肉間灸五壯
會(一名 ) 從消濼上行 外去肩端三寸宛宛中灸五壯
肩 從 會上行肩端 上陷中斜舉臂取之灸三壯
天 從肩 上行肩缺盆中直是少陽經之肩井穴后一寸灸三壯
天牖 從天 上行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中夾耳后一寸不宜灸
翳風 從天牖上行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灸七壯
脈(一名資生) 從翳風上行耳后中間雞足青絡脈中灸七壯
顱息 從 脈行耳后上間青絡脈中灸七壯甲乙經曰灸三壯
角孫 從顱息上行耳上上間發際下開口有空灸三壯
耳門 從角孫繞行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禁灸
和 從耳門行耳前兌發下橫動脈中兌發下即發角也灸三壯
絲竹空 從和 上行肩后陷中禁灸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膽經穴歌
內容:足少陽經童子 四十三穴行迢迢聽會客主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翹率谷天沖浮白次竅陰完
骨本
神至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是風池肩井淵腋長轍筋日月京門鄉帶脈五樞維道續居 環
跳市中瀆陽關陽陵複陽交外邱光明陽輔高懸鐘邱墟足臨泣地五俠溪竅陰畢
\r膽經穴圖\p06-d37a11.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膽經四十三穴分寸
內容:童子 (一名太陽一名前關) 穴在目銳 去 五分灸三壯
聽會 從童子 下外斜行耳前起骨上面下一寸耳珠下動脈宛宛中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
灸三壯
客主人(一名上關)從聽會上直行一寸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灸三壯
頷厭 從客主人上內斜行兩太陽曲角上廉灸三壯
懸顱 從頷厭后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之中灸三壯
懸厘 從懸顱后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下廉灸三壯
曲鬢 從懸厘后行耳前入發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灸三壯
率谷 從曲鬢后行耳上入發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牙取之灸三壯
天沖 從率谷后行耳后三分許入發際二寸灸三壯
浮白 從天沖下行耳后入發際一寸灸三壯
竅陰(一名枕骨) 從浮白下行耳后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灸三壯
完骨 從竅陰行耳后入發際四分灸三壯
本神 從完骨折上行神庭三寸直耳上入發際四分灸七壯
陽白 從本神行眉上一寸直瞳子灸三壯
臨泣 從陽白上直行入發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灸三壯一日禁灸
目窗(一名至榮) 從臨泣后門一寸灸五壯
正營 從目窗后行一寸灸三壯
承靈 從正營后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腦空(一名顳 ) 從承靈后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風池 從腦空下行耳后下發際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于耳中灸三壯七壯炷宜小
肩井 從風池下行肩上會其支者合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灸三壯
淵腋(一名泉腋) 從肩井下行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禁灸
輒筋 從淵腋下行複行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灸三壯
日月(一名神光) 從輒筋行乳下二肋端縫下五分灸五壯
京門(一名氣 一名氣府) 從日月行監骨腰中季脅本俠脊臍上五分旁開九寸半側臥屈上
足伸下足舉臂取之灸三壯
帶脈 從京門下行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旁開八寸半灸五壯
五樞 從帶脈下三寸一曰水道旁寸半陷中灸五壯
維道(一名外樞) 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灸三壯
居 從維道下行三寸監骨上陷中灸三壯
環跳 從居 下行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灸三壯 環跳穴下行膝上外廉兩筋中以
手著腿中指盡處風市穴也
中瀆 從風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間陷中灸五壯
陽關 從中瀆下行膝上二寸犢鼻外陷中禁灸
陽陵泉 從陽關下行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間蹲坐取之灸七壯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 ) 從陽陵泉下行足外踝上七寸內斜三陽分肉間灸三壯
外邱 從陽交行外踝上七寸外斜灸三壯
光明 從外邱下行外踝上五寸灸三壯
陽輔(一名分肉) 從光明下行一寸輔骨前絕骨端內斜三分灸三壯
懸鐘(一名絕骨) 從陽輔下行三寸外踝骨尖動脈中尋按取之灸五壯
丘墟 從懸鐘行外踝下斜前陷中灸三壯
足臨泣 從丘墟下行三寸在足四指近小指本節后足跗間陷中灸三壯
地五會 從臨泣下行五分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后間陷中禁灸
俠溪 從地五會下行一寸足小指次指本節前岐骨間陷中灸三壯
竅陰 從俠溪下行足小指四指外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肝經穴歌
內容:足厥陰肝一十四大敦行間太沖是中封蠡溝伴中都膝關曲泉陰包次五裡陰廉上急脈章門才
過期門至
\r肝經穴圖\p06-d37a12.bmp\r
<目錄>卷之二\十二經脈起止
<篇名>肝經十四穴分寸
內容:大敦 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后如韭葉許外側聚毛中一雲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灸三壯
行間 從大敦上行足大指次指岐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
太沖 從行間上行二寸足跗間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
中封 從太沖上行足內踝前一寸筋裡宛宛中(一名懸泉)灸三壯千金雲五十壯
蠡溝(一名交儀) 從中封上行內踝上五寸灸三壯
中都(一名中 ) 從蠡溝上行二寸當 骨中灸五壯
膝關 從中都上行挾鼻下二寸旁陷者中灸五壯
曲泉 從膝關上行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灸三壯
陰包 從曲泉上行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側有槽中灸三壯
五裡 從陰包上行在足陽明之氣沖穴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灸五壯
陰廉 從五裡上行羊矢下斜裡三分直上氣沖下二寸動脈陷中灸三壯 羊矢在陰旁股內約
紋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故名
急脈 從陰廉上行陰上中行兩旁相去二寸半按之隱指而堅甚按則痛引上下此厥陰之大絡
故曰
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 經脈篇曰足厥陰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 又曰其別者循脛
上睪結于莖然此實厥陰之正脈而會于陽明者也按此穴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是遺誤也今增入
之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 ) 從急脈上行足太陰脾經之大橫穴外季脅直臍軟骨端臍上二寸
兩旁
開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 一雲肘尖盡處是穴 一雲在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各八寸
半季脅端 一雲在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寸法以胸前乳間橫折八寸約取之灸三壯一雲百壯
期門 從章門上行足陽明胃經之不容穴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灸五壯七壯
<目錄>卷之二
<篇名>奇經八脈
內容:經論督脈尺寸中央三部俱浮直上直下督脈起于下極之 並于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
至鼻柱極于上齒縫中齦交穴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
任脈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又曰寸口邊丸丸任者妊也為陰脈之海起于中極之下循腹裡由關
元上咽至承漿下齦交極目下承泣穴為陰脈之都綱也
沖脈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起于氣街挾臍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之根本故稱經脈
之海亦稱血海
陽蹺脈寸部左右彈起于足跟中上外踝循脅上肩夾口吻至目極于耳后風池穴
陰蹺脈尺部左右彈起于足跟上內踝循陰上胸至咽極于目內 睛明穴
帶脈關部左右彈起于季脅周遭一周如束帶然
陰維脈尺外斜上至寸起于諸陰之交發于內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脅上胸至頂前而終
陽維脈尺內斜上至寸起于諸陽之會發于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厭抵少腹循頭入耳
至本神而止
匯辨雲奇經者在十二經脈之外無臟腑與之配偶故曰奇夫臟腑之脈寸關尺有定位浮中沉有
定體弦鉤毛石有定形此則另為一脈形狀固異而隧道亦殊病症不同而延醫自別
李時珍雲八脈不拘製于十二經正經之脈隆盛則溢于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
妄行流于河澤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
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任脈穴歌
內容:任脈穴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曲骨之前中極在關元石門氣海邊陰交神關水分處下脘建
裡中脘前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裡紫宮華蓋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止
\r任脈穴圖\p06-d37a13.bmp\r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任脈二十四穴分寸
內容:會陰(一名屏翳) 穴在前陰后陰之中間任督沖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會陰而行足
灸三壯
曲骨 從會陰上行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臍下五寸灸三壯七壯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 從曲骨上行在臍下四寸灸三壯一雲百壯
關元(一名大中極) 從中極上行在臍下三寸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灸七壯
石門(一曰命門一曰精露一曰丹田一曰利機) 從關元上行在臍下二寸灸五壯
氣海 從石門上行在臍下一寸五分宛宛中灸五壯孕婦忌
陰交(一名少關一名橫戶) 從氣海上行在臍下一寸灸五壯一雲百壯
神關(一名氣舍) 從陰交上行當臍之中灸三壯
水分 從神關上行臍上一寸灸五壯
下脘 從水分上行臍上二寸灸五壯
建裡 從下脘上行臍上三寸灸五壯
中脘 從建裡上行臍上四寸灸七壯一雲二七壯至百壯
上脘 從中脘上行臍上五寸灸五壯
巨關 從上脘上行在岐骨下二寸灸七壯
鳩尾(一名 一名尾翳) 從巨關上行一寸禁灸一雲灸三壯
中庭 從鳩尾上行一寸陷中灸五壯
膻中 從中庭上行一寸六分橫兩乳間陷中灸七壯
玉堂(一名玉英) 從膻中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
紫宮 從玉堂上行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華蓋 從紫宮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
璇璣 從華蓋上行一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天突(一名玉戶) 從璇璣上行一寸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灸三壯
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本) 從天突上行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灸三壯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 從廉泉上行在頤前下唇棱下陷中灸七壯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督脈穴歌
內容:督脈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筋縮至陽歸靈台神道身
柱陶
道周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后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 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
齒縫之內
\r督脈穴圖\p06-d37a14.bmp\r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督脈二十八穴分寸
內容:長強(一名氣之陰 一名橛骨靈樞謂之窮骨亦名骨 )穴在脊 骨端督脈之別起于長強者
即繞纂后外合大陽循行尾閭間伏地取之灸三壯
腰俞 從長強貫脊上行二十一椎下灸五壯
陽關 穴在十六椎下灸三壯
命門(一名屬累) 穴在十四椎下灸三壯
懸樞 穴在十三椎下灸三壯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穴在十一椎下禁灸
中樞 穴在十椎下禁灸
筋縮 穴在九椎下灸三壯
至陽 穴在七椎下灸三壯
靈台 穴在六椎下灸三壯
神道 穴在五椎下灸五壯
身柱 穴在三椎下灸五壯
陶道 穴在一椎下灸五壯
大椎(一名百勞) 穴在一椎之上灸五壯
啞門 穴在頂后入發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禁灸
風府(一名舌本) 從啞門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禁灸
腦戶(一名合顱) 從風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禁灸
強間(一名大羽) 從腦戶上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后頂 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百會 從后頂上行一寸五分直兩耳尖頂陷中灸五壯一曰頭頂不得過七壯
前頂 從百會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囟會 從前頂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上星(一名神堂) 從囟會前行一寸灸五壯
神庭 從上星至前發際灸三壯
素 (一名面王) 從前發際上至鼻端準頭前后發際合骨度共一尺二寸禁灸
水溝(一名人中) 穴在鼻下人中陷中灸三壯炷如大麥
兌端 穴在上唇端灸三壯炷如大麥
齦交 穴在唇內上齒縫中灸三壯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沖脈穴歌
內容:沖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盲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r沖脈穴圖\p06-d37a15.bmp\r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沖脈十一穴分寸
內容:橫骨 穴在少腹下尖陰上
大赫 氣穴 四海 中注 盲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通谷 幽門 沖脈起于足陽明並于足少陰腹氣之街俠臍中行左右各五分通共十一
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 任督沖三脈皆起于胞中是三脈一源也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帶脈穴歌
內容:帶起少陽帶脈穴繞行五樞維道間京門之下居 上周回季脅束帶然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帶脈三穴分寸
內容:帶脈 穴在足少陽經季脅之下一寸八分
五樞 從帶脈穴下三寸
維道 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
足少陰別脈入跟中上 至 中別走而合太陽上至腎之氣穴穴當十四椎內與足少陰沖脈會
外與足少陽帶脈合而不與沖脈偕行出于季脅屬少陽帶脈穴
\r帶脈穴圖\p06-d37a16.bmp\r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陽蹺脈歌
內容:陽蹺脈起申仆陽居 肩 巨骨鄉 俞地倉巨 泣終于睛明一穴強
陽蹺者謂足太陽經之別脈也
\r陽蹺穴圖\p06-d37a17.bmp\r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陽蹺脈十一穴分才
內容:申脈 穴在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下五分陷中
仆參 從申脈繞后跟骨下
附陽 從仆參又前斜足外踝上三寸
居 從附陽穴又與足少陽會于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
肩 從居 又與手陽明會于膊骨頭肩端上
巨骨 從肩 上行肩尖上兩叉骨
俞 從巨骨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肩后大骨下胛上廉
地倉 從 俞又與手足陽明會于夾口吻旁四分
巨 從地倉穴行于鼻孔旁八分
承泣 從巨 又與任脈足陽明會于目下七分
睛明 從承泣又與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于目內 外一分禁灸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陰蹺穴歌
內容:陰蹺起于然谷穴上行照海交信列三穴原本足少陰足之太陽睛明接 陰蹺者足少陰之別脈也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陰蹺脈三穴分寸
內容:然谷 起于足少陰腎經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
照海 從然谷循內踝之下一寸是穴
交信 從照海穴下循太溪穴又 于足內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從交信上循陰股入陰而行
上循
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鼻旁屬目內 外宛宛中睛明穴合于一陽陽蹺上行氣並相還則為
濡目之用矣
\r陰蹺穴圖\p06-d37a18.bmp\r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陽維脈歌
內容:陽維脈起穴金門陽 天 肩井深本神陽白並臨泣正營腦空風池巡風府啞門此二穴項后入
發是其根
\r陽維穴圖\p06-d37a19.bmp\r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陽維脈十三穴分寸
內容:金門 穴即足太陽膀胱經之足外踝下一寸
陽交 從金門行于足少陽膽經足外踝上七寸
俞 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
天 與手足少陽會于缺盆中上毖骨際
肩井 又會于肩上陷中
陽白 從肩井穴上頭與足少陽會于眉上一寸
本神臨泣 二穴從陽白上行于目上直入發際
正營 從臨泣上行二寸
腦空 從正營循行枕骨下
風池 從腦空下行至耳后大筋外廉
風府啞門 二穴與督脈會于項后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陰維穴歌
內容:陰維之穴起築賓府舍大橫腹哀循期門天突廉舌本此是陰維脈維陰
<目錄>卷之二\奇經八脈
<篇名>陰維脈七穴分寸
內容:築賓 穴在足少陰腎經之足內踝后上 分中
府舍 與足太陰交于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
大橫 平臍去中行三寸半
腹哀 上行至乳下二肋端縫之下二寸
期門 又與足厥陰交于乳下二肋端縫
天突 又與任脈交于結喉下一寸宛宛中
廉泉 從天突穴上行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
\r陰維穴圖\p06-d37a20.bmp\r
<目錄>卷之三
<篇名>症治本義
內容:夫症者症也取症于外以驗其中必心無疑似病無遁情乃可以雲治也苟症有未明而漫為施治
其能
不誤人者寡矣所以古人立四診之法望以証其形色聞以証其音聲問其起居飲食而得所因切其脈
象至息而知所病如此內外詳審皆有明証然后從而治之無不得心應手故夫醫之治病必若禹之治
水疏之瀹之決之排之順水之性而無庸私智穿鑿為也凡人身之經隧行有常度一失其平則陰陽不
和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經義昭然有條不紊設延醫者取証未確必至病在陰而反灸其陽病在陽
而反灸其陰宜灸多者反與之少則火力不及而病不能除宜灸少者反與之多則火力太過而病反增
劇更有禁灸之穴灸之損人尤不可不慎昔倉公論齊文王病引脈法曰年二十脈氣當趨三十當疾步
四十當安坐五十當安臥六十以上氣當大堇文王年未滿二十方脈氣之趨也而徐之不應天道四時
后
聞醫灸之即篤此論病之過也故年二十是謂易質法不當砭灸砭灸至氣逐又言齊北宮司空命婦出于
病
意診其脈曰病氣疝客于膀胱難于前后溲而溺赤灸其足厥陰之脈左右各一所即不遺溺而溲
清以
是知灸有所宜亦有所不宜在施治者具有灼見方可為人決死生撥亂反正而不失為良醫然此事誠
有未易言者天有四時過不及之氣地有東西南北寒熱燥濕之不同人有老幼少壯膏粱藜藿之迥異
又有先富后貧先貴后賤所遇不遂所欲病機發于隱微治之者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非生有靈敏
之質何能盡見人之五臟 結難經曰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
全八
下工者十全六由是觀之醫有脈証不明而能為人全治者乎無有也人所生病奇變百出有一病即有
一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古之人所以見垣一方者無他焉明証善治而已矣
<目錄>卷之三
<篇名>十二經主病經文
內容:手太陰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
渴煩
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
氣不足以息溺色變手陽明大腸病則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痺肩前 痛大
指次指痛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複
足陽明胃病則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
牖
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
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
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足太陰脾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
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手少陰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 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
痛
手太陽小腸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項肩 肘臂外
后廉痛
足太陽膀胱病則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為踝厥是主
筋
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 足少陰腎病飢不欲
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
惕惕如人將捕之
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癖脊股內后廉痛痿厥
嗜臥足下熱而痛
手厥陰心包絡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
陰蹺主病越人曰陽緩而陰急王叔和注雲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又曰寸口脈后部左右
彈者陰蹺也苦顛癇寒熱皮膚淫痺少腹痛裡急腰及髖 下連陰痛男子陰疝女人漏下
帶脈主病越人曰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明堂曰女人少腹痛裡急螈 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陰維脈主病王叔和雲苦顛癇僵仆失音肌肉皮痒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又曰陰維脈沉大而實
主胸中痛脅下滿心痛脈如貫珠者男子脅下實腰中痛女陰中痛或有瘡
陽維脈主病王叔和曰苦肌肉痺痒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
張潔
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作寒熱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陽相維
則營衛和諧營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
<目錄>卷之三
<篇名>傷寒脈証
內容:漢張仲景先師通內經精義抉其奧旨著傷寒論脈証詳明立法製方條分縷悉如太陽病發熱惡
寒頭
項痛腰脊強惡心拘急體痛骨節疼則知是太陽經表症標病也若加發熱煩渴小便不利則知是太陽
腑病經傳裡症本病熱結膀胱也若或有汗惡風不惡寒則知是傷風而非傷寒也其脈浮緊有力為傷
寒浮緩無力為傷風其要在脈靜為不傳脈躁盛為欲傳也傷風脈當浮緩而反緊盛者其証熱盛而煩
手足皆溫則知是傷風而得傷寒脈躁盛為傳也傷寒脈當浮緊而反浮緩者其証不煩少熱四肢厥冷
則
知是傷寒元氣虛而得傷風脈也若或身熱惡寒頭疼而脈反沉則知是太陽得少陰脈也若無頭痛但
有身熱惡寒而脈沉則知病還在少陰經也如陽明病身熱微惡寒頭額目痛鼻干不眠則是陽明經表
症標病也若皆身熱煩渴欲飲汗出惡熱則知是陽明傳裡証本病也若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
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 黃狂亂大便燥實不通或手足乍溫乍冷腹滿
硬痛喘急則知是正陽明胃腑傳裡本實病也其脈微洪為標洪數為本沉數為實也如少陽病頭
角痛
目眩胸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心下滿悶則知是少陽經病也其脈乃弦數焉如太陰病身體壯熱腹
痛咽干手足溫或自利不渴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太陰經標病也若加燥渴腹滿身目黃小水赤大便燥
實不通則知是太陰經傳本病也若初病起頭不疼口不渴身不熱怯寒手冷中脘腹滿痛吐瀉小便清
白或嘔噦則知是太陰經直中本病也若初病起無熱不渴止有胸膈 脹滿面唇皆無光澤或嘔胸急
痛手足冷自覺不舒快少情緒則知是太陰經飲食生冷傷于脾胃而為內傷寒也其脈沉緩為標沉實
為本沉細直中也其內傷寒亦沉細焉如少陰病引衣蜷臥而惡寒或舌干口燥譫語發渴大便不通則
知是陽經熱邪傳少陰標病若或身熱面赤足冷脈沉則知是腎經自受夾陰傷寒標與本俱病也若加
煩躁欲坐臥泥水中雖欲飲而不受面赤脈沉足冷則知是陰極發躁本病也若身熱面赤足冷煩躁欲
飲揭去衣被脈數大無力則知是虛陽伏陰標與本病也若初病起頭不疼口不渴身不熱就便怕寒厥
冷蜷臥或臍腹痛而吐瀉或戰栗面如刀刮則知是腎經直中本病也若無熱惡寒面色青小腹絞痛足
冷脈沉蜷臥不渴或吐利甚則舌卷囊縮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過肘膝心下脹滿湯藥不受則知
是腎經夾陰中寒本病也若身面赤足冷脈沉身疼痛下利清谷則知是陰利寒証俗呼漏底者也其脈
沉
實有力為陽經熱邪傳入少陰標病也脈沉細無力為直中寒証數大無力為虛陽伏陰其夾陰傷寒陰
極發躁脈皆沉也如厥陰病發熱惡寒似瘧狀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入厥陰經標病也若煩滿囊縮消渴
舌卷譫妄大便不通手足乍溫乍冷則是陽經熱邪傳入厥陰經本病也若初病起頭不疼口不渴身不
熱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小腹至陰疼痛或吐瀉體痛嘔噦涎沫甚則手足指甲面唇皆青冷過肘膝舌
卷囊縮則知是厥陰經直中本病也其脈浮緩為標沉實有力為本微細無力或伏絕為直中也此六經
之脈証有標有本臨症明辨學人宜盡心焉
<目錄>卷之三
<篇名>兩感
內容:張介賓曰病有兩感于寒者一日則太陽與少陰表裡俱病凡頭痛發
熱惡寒者邪在表口干而渴者邪在裡二日則陽明與太陰表裡俱病凡身熱目痛鼻干不眠者邪
在
表腹滿不欲食者邪在裡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幾耳聾脅痛寒熱而嘔者邪在表煩滿囊縮而厥水
漿不入邪在裡凡兩感者或三日或六日營衛不行臟腑不通昏不知人胃氣乃盡故當死也拯救之計
但當辨其緩急或解其外或和其中或因虛固本使元陽不敗孰先孰后臨症酌宜不可鑒言方治也
兩感者本表裡之同病今見有少陰先潰于內而太陽繼之于外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太陰受傷于裡
而陽明重感于表者即勞倦竭力飲食不調之兩感也厥陰氣逆于藏少陽複病于府者即七情不慎疲
筋敗血之兩感也
<目錄>卷之三
<篇名>合病
內容:張介賓雲合病者乃二陽三陽同病病之相合者也如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者此太陽之症而更兼
不眠即太陽陽明合病也若兼嘔惡即太陽少陽合病若發熱不眠嘔惡者即陽明少陽合病也若三者俱全
便是三陽合病其病同故必辨其脈証犯何逆然后得以法而治其逆也
<目錄>卷之三
<篇名>過經不解
內容:傷寒証以七日為一候仲景雲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即內經七日太
陽病衰頭痛少愈之旨也喻昌雲過經不解者由七八日以后至十三日已后病過一候二候猶不痊解也然
邪在身中日久勢必結聚于三陽太陽為多少陽次之陽明又次之及至三陰則生死反掌不若此之久
<目錄>卷之三
<篇名>傷寒忌灸
內容:太陽病以火劫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雲雲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人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雲雲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圍血名為火邪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
<目錄>卷之三
<篇名>傷寒宜灸
內容: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
常器之雲足太陽鬲關二穴專灸背惡寒其背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五
壯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灸少陰七壯
常器之雲當灸少陰太溪二穴經曰腎之原出于太溪其穴在內踝后跟骨動脈陷中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常器之雲可刺足少陰幽門交信二處
郭雍曰可灸考幽門二穴在鳩尾下一寸巨關兩旁各五分陷者中治瀉利膿血刺五分灸五壯交
信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后廉筋骨間治瀉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常器之雲灸太沖郭雍雲灸太溪此穴皆不治嘔而汗出裡急下利惟幽門主治干噦嘔吐裡急下
利亦當灸幽門為是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而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常器之雲可灸太沖以太沖二穴為足厥
陰之
所注凡病診太沖脈可決人之生死其穴在足大指本節后二寸跗間陷者中動脈應手是其穴也灸三
壯
傷寒脈促厥逆者可灸之
常器之雲太沖穴前條手足厥逆灸太沖此條亦手足厥逆亦當灸太沖
傷寒頭痛身熱灸
二間 合谷 神道 風池 期門 間使 足三裡
傷寒汗不出目紅耳聾胸痛頷腫口禁灸
俠溪 複溜
傷寒發熱煩躁口干灸
曲澤 陰竅
嘔吐氣逆
曲澤
手足逆冷
大都
遍身發熱
百勞
發狂
百會 間使 複溜 陰谷 足三裡
陰症
期門 間使 氣海 關元
聾啞
天突 期門
間使 耳聾
腎俞 偏歷 聽會
小便閉
陰谷 關元 陰陵泉
舌卷囊縮
天突 廉泉 腎俞 合谷 複溜 然谷 血海
腹脹
大白 複溜 足三裡
余熱
曲池 間使 后溪
婦人熱入血室
期門
<目錄>卷之三
<篇名>中風症略
內容:經曰風為百病之長善入數變其中人也有中腑中臟真中類中之不同后之論治者有主痰主火
主氣
虛之各異要求其所自無不由中氣之虛外邪乃得乘其虛而襲之真中之症西北方風高往往有之故
客于脈者則為厲風客于臟腑之俞則為偏風風氣循風腑而上則為腦風自腦戶而合于太陽則為目
風飲酒汗出見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當風則為內風入于腸胃則為腸風外客腠理則為泄風其名不
同其治亦異類中者狀如中風但無痛苦寒熱而肢節忽廢神氣言語倏忽失常此非外風所致乃肝邪
風
木所化戕賊中土故忽然卒倒昏不知人口眼歪僻痰涎上壅甚則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目合肝絕遺尿
腎絕聲如鼾睡肺絕五症全者死不治又見有吐沫直視面色如妝者肉脫筋痛者不治若非預防于平
時而欲圖功于末路則幸而生全者良亦苦矣
<目錄>卷之三
<篇名>中風灸穴
內容:氣塞痰涌昏危不省人事
百會 風池 大椎 肩井 間使 曲池 足三裡 肩 環跳 絕骨
手足攣痺心神昏亂將有中風之候不論是風與氣可依次灸此則愈
合谷 風市 昆侖 手三裡 關元 丹田
卒中風
神闕 凡卒中風者此穴最佳羅天益雲中風服藥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為良蓋不惟追散風
邪宣通血脈其于回陽益氣之功真有莫能盡述者
風癇
前神聰 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灸三壯
后神聰 去百會一寸灸三壯
口禁不開
機關 在耳下八分近前千金翼雲凡中風口禁不開灸此二穴五壯即愈一雲灸 頰車 承漿
偏風半身不遂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肩 肩井 百會 客主人 承漿 地倉 三裡 三間 二間 陽陵泉 陽輔 (口歪)
列缺 風市 曲池 環跳 足三裡 絕骨 昆侖
手足髓孔 千金雲手髓孔在腕后尖骨頭宛宛中足髓孔在足外踝后一寸俱主治痿追風半身
不遂灸百壯
口眼 斜
頰車 地倉 水溝 承漿 聽會 合谷
凡口 向右者是左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壯 向左者是右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壯炷如麥粒
喑啞
天突 靈道 陰谷 複溜 豐隆 然谷
戴眼
神庭 脊骨三椎五椎各灸五七壯(齊下火立效)
癱瘓
肩 合谷 曲池 環跳 風市 足三裡 絕骨 陽陵泉 昆侖 肩井 中渚 陽輔
角弓反張
百會 神門 間使 仆參 命門
風痺不仁
天井 尺澤 少海 陽輔 中渚 環跳 太沖
預防中風
風池 百會 曲池 合谷 肩 風市 足三裡 絕骨 環跳
<目錄>卷之三
<篇名>厥逆症略
內容:厥者四肢厥冷逆者氣血逆亂夫人厥則陽氣並于上陰氣並于下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
張精
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奇論曰脈至如喘名曰暴厥厥逆一症
內經特重而詳言之如雲卒厥暴厥皆厥逆之總名也如雲寒厥熱厥分厥逆之陰陽也連經連臟論厥
逆之生死也再若諸經臟腑之辨又極明顯后世又有氣厥血厥酒厥痰厥色厥食厥無非本之經義仲
景傷寒論厥逆與內經有異臟厥蛔厥皆傷寒症也內經之厥重在元氣故熱厥當補陰寒厥當
補陽傷
寒之厥辨在邪氣故寒厥宜溫熱厥可攻也二者不可不察至若尸厥一症乃外邪卒中之惡候凡四時
不正之氣及山魔土煞五尸魘魅之屬皆是也犯之者忽然手足厥冷肌膚寒栗面目青黑精神不守或
口噤妄言痰涎壅塞或頭旋運倒不省人事即名飛尸卒厥宜用針法若用艾灸則莫如秦承祖灸鬼法
及華陀救陽脫法為妙
<目錄>卷之三
<篇名>厥逆灸治
內容:厥冷逆
氣海 腎俞 肝俞 陽溪 人中 膻中 百會
一法以繩圍男左女右臂腕將繩從大椎向下度至脊中繩頭盡處是穴灸二十一壯 尸厥灸此
尸厥卒倒氣脫
百會 人中 合谷 間使 氣海 關元
扁鵲治虢太子疾取三陽五會更熨兩脅下即蘇
腎厥頭痛筋攣不嗜臥
關元(灸百壯)
卒忤
肩井 巨關 水溝(小炷三壯) 神門(小炷三壯) 又灸中惡等症(其穴在乳后三寸男左
女右灸之)
陰厥脛直
照海 陽陵泉
鬼魅狐惑
鬼哭穴 取將手兩大指相並縛定用艾炷于兩甲角反甲后肉四處騎縫著火灸之則患者哀告
我自去為效
面青腹痛嘔吐瀉利舌卷囊縮手指甲唇青心下結硬脹滿冷汗不止四體如冰厥逆昏沉不
省人事脈伏絕者
氣海 穴在臍下一寸五分 丹田 穴在臍下二寸 關元 穴在臍下三寸 用大艾炷灸二
七壯得手足溫暖脈至知人事無汗要有汗出即生不暖不省脈不至者死
中暑神昏
症見卒倒無知名曰暑風大率有虛實兩途實者痰之實也平素積痰充滿經絡一旦感召盛暑痰
阻其
氣卒倒流涎此濕 合病之最劇者也宜先吐其痰后清其暑猶易為也虛者陽之虛也平素陽氣衰微
不振陰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湊其虛此濕 病得自虛寒者也宜回陽藥中兼清其暑最難為
也丹溪謂夏令火盛之時爍石流金何陰寒之有此其見偏主于熱治宜清涼灸法似不可用然亦不盡
然也天有非時之氣人即有非時之病如夏行秋令冬行春令寒時得熱症熱時得寒症往往有之況盛
暑之氣外陽而內陰中之者卒暴面垢冷汗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或喘或滿甚至不省人事宜灸
百會 中脘 三裡 脾俞 合谷 人中 陰谷 三陰交
冒暑霍亂
百勞 委中 合谷 曲池 三裡 十宣
<目錄>卷之三
<篇名>首部症略
內容:人之有首猶山之有巔以其高出眾體之上為諸陽之總會也靈樞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
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又曰肺氣通于鼻心氣通于舌肝氣通于目脾氣通于口腎氣通于耳五
臟不和則七竅不通故凡人之疾病吉凶無不上見于面觀其色之勝複生克即知其病之輕重淺深經
曰赤色出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庭者南方火位黑乃
北方水色水來克火是陽神已離其所舍將何以固其生乎顴之左為肝顴之右為肺其骨屬腎病
小
愈而兩顴見赤色是為木火自焚水干金鑠敗于內必形諸外知其卒死也必矣若滿面通紅氣盛者屬
陽若兩顴鮮赤如指如縷而余地不赤者陰虛也面色白者為氣虛白兼淡黃而氣不足者必失血面白
色枯氣血俱敗面青兼白為陽虛陰勝面黃潤而微赤者濕熱面黃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久
病面轉黃蒼此欲愈也久病面色如煤不開者終不吉也
面色青蒼者主疼痛平人面色如灰塵眼下青黑者必將有重病女人面色青者主肝強脾弱經絡不調
女人顴頰鮮紅名帶桃花此陰中有虛火多淫而無子是皆病之不在面而色著于面也至若首之頭腦
七竅各自見病逐一詳別而類匯之于后
一頭痛內經所謂臟腑經脈之氣逆上亂于頭之清道致真氣不得營運壅遏經隧而痛者也如因
痛者則抽掣惡風或有汗而痛因暑熱痛者或有汗或無汗則皆惡熱而痛因濕而痛者則頭重遇天陰尤
甚因痰飲而痛者亦頭昏重憒憒欲吐因寒而痛絀急惡寒更有氣虛而痛者遇勞則甚其脈大有血虛
而痛者善驚惕其脈芤診頭痛者審久暫明表裡因証而詳辨之不可執也仲景傷寒論則惟三陽有頭
痛厥陰亦有頭痛而太少二陰則無之其痛亦各有所主太陽在后陽明在前少陽在
側厥陰之脈會于巔則巔頂痛此又外感之所當辨者至若內傷則足六經及手少陰少陽皆有之
又不
得以三陽為拘矣東垣壯歲病頭痛每發時兩顴盡黃眩運目不欲開懶于言語身體沉重兀兀欲吐數
日方過潔古老人曰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名曰風痰為之灸俠溪二穴各二七壯不旬日愈
一頭風眩運偏頭痛素問所言頭疼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眩耳
聾下實上
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下虛者腎虛也故腎虛則頭痛上虛者肝虛也故肝虛則頭暈徇蒙者如
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暈之狀也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為首風頭半邊痛
鼻塞不聞香臭常流清涕時作臭氣謂之偏頭風左屬風又為血虛右屬痰又為熱若頭痛起核塊聲如
雷鳴則謂之雷頭風頭腫大如斗則謂之大頭風是天行時疫也陽明受邪首面大腫也又天門真痛上
引泥丸謂之真頭痛死不治若心肝壅熱上攻目睛則頭目皆痛胸膈風痰上攻者亦然
一眼目有五輪八廓之別五輪應五行金精結為氣輪木精結為風輪火精結為血輪土精結為肉
輪水
精結為水輪入廓應八卦乾居西北絡通大腸之府故曰傳道廓坎正北方絡通膀胱之府故曰津液廓
艮位東北絡通上焦之府故曰會陰廓震正東方絡通膽府故曰清淨廓巽位東南絡通中焦之府故曰
養化廓離正南方絡通小腸之府故曰胞陽廓坤位西南絡通胃府故曰水谷廓兌正西方絡通下焦之
府故曰關泉廓此由臟府配合與內經相發明也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
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脈度篇曰蹺脈氣不榮則目不合決氣篇曰
氣脫者目不明又言目痛者白眼赤脈法于陽瞳子黑眼法于陰風熱上攻為陽症見紅腫重生翳膜精
氣內損為陰症目昏澀眩運甚成內障若青盲又與內障有異並無紅腫赤痛翳膜等症而但視不見物
是
乃六腑幽邃之源郁遏靈明不得發露失神膽澀病也人見其目如平人珠青如故只自有目如無目耳
故曰青盲又迎風赤爛眼症見風則赤爛無風則否與風弦赤爛入脾絡之深者不同凡治目灸法景岳
載取諸穴最良
一耳聾症有因諸經之火壅塞清道有因恚怒憂郁肝膽氣逆有因風寒外感亂其營衛有因驚損
竅閉
或患 耳潰膿不止而壞其竅者有因年哀或病后或勞倦過度者辨其在經在臟暴聾久聾在經暴聾
者易治在臟久聾者難治
一鼻為肺竅若七情內郁六淫外侵或飲食勞倦則肺氣不宣通清道壅塞而為病矣故鼻中肉贅
臭
不可近痛不可搖是為痔 由陽明執滯留結而然經曰膽移熱于腦則辛 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
也故又名腦漏治之宜早久則難愈
一齒牙病上牙屬足陽明下牙屬手陽明牙痛者濕熱蓄于腸胃而上壅于經虫痛者由肥甘濕熱
化生
牙虫以致蝕損蛀空牙敗而痛腎虛牙痛者其病不在經而在臟所謂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是也又
牙縫出血不止固屬胃火然亦有陰虛于下格陽于上誤作火治必至不救
一頰唇病頰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又屬足厥陰肝頰因風落少陽病也人有
欠伸
頰車蹉脫口開不能合醉以酒乘睡以皂角末搐鼻嚏透則正唇病屬脾燥則干熱則裂風則 寒則揭
唇有緩縱下垂者脾下也脾氣不能振舉故下緩不休
一咽喉喉主納氣氣從金化變動為燥燥則澀澀則閉塞而不仁故在喉謂之痺咽主納食從土化
變動
為濕濕則泥泥則壅脹而不通故在咽謂之腫痺者喉中不通言語不出而天氣閉塞也腫痛者不能納
唾與食而地氣閉塞也喉癬多虛火游行無製陰氣大虛陽氣飛越虛損人見此為海枯津竭甚為危侯
則舌強不能言壅熱攻之則舌不能轉傷寒熱毒攻心與傷寒病后失于調攝則舌縱不收又曰舌者聲
音之機也人有風寒外感火郁于內而氣閉失音者有氣血內虧水干金燥而久嗽音啞者暫病失音易
治久病致喑難治若夫叫號歌哭熱極飲冷或暴吸風寒則又當別論
一頭項強痛經雲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又足少陽之脈從耳后入耳中其支者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手三
陽脈俱與耳頰相通故頸強頰腫引耳痛多由邪客三陽經絡頸漏者頸上有孔或腫或不腫或痛
或不痛時流水或膿血是有虛寒有邪熱當與瘰 參治
<目錄>卷之三
<篇名>首部症治
內容:頭痛
百會 囟會 丹田 氣海 上星 神庭 曲差 后頂 率谷 風池 上穴擇灸一穴即可
偏頭痛
風門 通裡 列缺 腦空
頭風眩暈久痛不愈
陽溪 豐隆 解溪 發際(穴在肩上三寸灸三壯)
偏正頭疼
腦空 風池 列缺 大淵 合谷 解溪
頭面腫
陷谷 厲兌
目眩不能閉
腦空 解溪 通裡 地倉
頭目痛
外關 后溪
目痛紅腫不明
合谷 二間 肝俞 足三裡
目昏生翳
角孫 足三裡
青盲眼
肝俞 膽俞 腎俞 養老 商陽 光明
風爛眼
肝俞 膽俞 腎俞 絕谷 光明
耳聾
腎俞 竅陰 上星(風聾二七壯) 翳風(痛聾七壯) 聽宮 外關 偏歷 合谷 陽維(
穴在耳后引耳令前弦上是穴千金治耳風雷鳴灸五十壯)
耳暴聾
液門 足三裡
耳
聽宮 頰車 合谷
鼻 鼻痔
上星(流清濁涕) 囟會 百會 風池 人中 大椎
通天(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病俱灸灸后當去一塊形如朽骨其痺自愈灸炷如小麥大七壯)
鼻淵
上星 曲差 風門 合谷
鼻塞
囟會 上星 風門
囟會一穴自七壯至七七壯灸至四日漸退七日愈
口齒疳蝕生瘡
承漿
齒牙痛
承漿 頰車(耳垂下盡骨上是穴三壯如神) 肩 (隨左右灸之) 列缺(七壯立止)
淵(風牙痛) 魚際 申脈 二間 陽谷(上牙痛) 合谷 陽溪 液門 三間(下齒痛七壯)
足三裡(上齒痛七七壯) 大溪 內庭(下牙痛) 地倉 昆侖
腎虛牙痛出血不止
頰車 合谷 足三裡 大溪
眼目諸疾
足三裡 三間 二間
落頰風
率谷(三壯炷宜小)
頰腫
地倉
唇緩不休
地倉
喉痺喉癬
通裡 然谷 厲兌 竅陰
舌縱
陰谷
舌強
竅陰
失音不語
靈道
暴喑聲啞
通裡
咽喉腫痛
陽溪 少海 液門(外腫三壯)
頸項頰腫引耳痛
前谷 陽谷
頸漏
臨泣(灸三壯一日禁灸)
<目錄>卷之三
<篇名>中身証略
內容:中身者外而胸脅腹背脊臍內而五臟六腑一有所病統屬于中原其病之所起必有所因外因者
由于春
之風夏之熱暑長夏之濕秋之燥冬之寒也當其時而至則為正氣非其時而至或過盛則為淫邪凡此
六淫為病皆屬外因亦有因于八風相感如冬至日正北大剛風立春日東北凶風春分日正東嬰兒風
立夏日東南弱風夏至日正南大弱風立秋日西南謀風秋分日正西剛風立冬日西北折風應時而至
主生養萬物不應時而至主殺害萬物若人感受內生重病外生癰疽凡此八風為病亦屬外因故曰外
因六淫八風感也內因者起于耳聽淫聲眼觀邪色鼻聞惡臭舌貪滋味心思過度意念妄生皆損人神
凡此六欲為病皆屬內因又有喜過傷心怒過傷肝思過傷脾悲過傷肺恐過傷腎憂久則氣結卒驚則
氣縮凡此七情為病亦屬內因故曰內因六欲共七情也不內外因者由于飲食不節起居不慎過飲醇
酒則生火消灼陰液過飲茶水則生濕停飲過食五辛則損氣血傷飢失飽則傷脾胃凡此皆飲食之致
病也晝日過勞挑輕負重跌撲閃墮等類損其身形夜不靜息強力入房勞傷精氣凡此皆起居之致病
也其有起于膏粱濃味者多令人榮衛不從火毒內結起于藜藿薄食者多令人腎氣不充氣血虧少凡
此亦屬不內外因也夫民病百千變化其受病之原皆不出于三因茲集前后証略數則非三因之外別
有致病之由蓋以病有類集治有攸分故為辨別科條縷析名目逐症分疏于后俾施治者明于辨症而
無所疑惑焉
一胸為肺分心脾腎肝膽胞絡七經之筋脈俱上至胸胸滿短氣陽實喘促不臥虛滿則心下痞而
不痛
胸痛者多屬肝之虛痛引脅背肝實不能轉側善太息余經能令胸滿短氣而亦不痛仲景雲胸痺
心下
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非若中滿者外有腹脹之形也雞胸乃屬肺病脹滿有痰肺熱也脹滿
無痰肺虛也皆胸膈高起故名雞胸
一脅痛有左右之分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為肝肝主血血留止滯則左痛右為肺肺主氣肝邪
入
肺氣不流通則右痛然亦有左痛不專主于血右痛不專于氣但按之痛不按亦痛者血也膨痛時止
噯
即寬暢少時複痛者氣也若痰食致痛皆在右脅必有痰食之症與氣血凝滯不同明者自辨更有房勞
過度腎虛羸怯之人胸脅間多隱隱微痛此腎虛不能納氣氣虛不能生血陰陽循行之道有阻滯所以
作痛若不知正本尋源而執一不化則犯虛虛之戒矣
一腹堅硬是由脾陽下陷濁陰之氣乘之按之如石亦不痛但苦脹滿氣結飲食不化小兒多有此
症
大抵寒則收引或因傷食而成若有塊硬痛是虫痛也又有沖脈為痛氣溢于大腸繞臍而痛有脾傷傳
腎少腹冤然而痛故曰繞臍痛大腸病也臍下冷痛者腎病也
一腰背痛經雲巨陽虛則頭項腰背痛又曰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諸經所過皆
能為
痛有風寒濕熱挫閃瘀血氣滯痰積由外以致內者標病也若房室勞傷腎虛而痛者本病也腰者腎之
府轉搖不能腎將敗矣肩背分野屬肺喘咳逆氣肩背痛肺燥也當肩背一片冷痛此有痰飲氣積故也
背心紅腫痛者風熱也紅屬火邪腫為風勝經雲歲火太過民病肩背熱按背心為督脈循行部分督脈
貫脊絡腎風氣從風府而下積而化熱故取肩井肺俞之穴灸而散之又外邪與流行榮衛真氣相擊搏
則百節酸疼筋骨攣痛下部虛冷三陰不足故腰膝酸痛凡人真氣失調少有所虧則五邪六淫皆得乘
間而入所以聖人諄諄告戒令人養攝真元為衛生卻病之上妙方也
一虛癆之疾為精血內奪百脈空虛先賢經義條分縷析諄諄垂示后人秦越人發虛損之論謂虛
而
感寒則損其陽陽虛則陰盛損則自上而下一損損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心血脈不能榮養臟腑
三損損于胃飲食不為肌膚過于胃則不可治虛而感熱則損其陰陰虛則陽盛損則自下而上一損損
于腎骨痿不起于床二損損于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于脾飲食不能消化過于脾則不可治此秦
越人歸重脾胃為治虛勞之妙諦也至漢張仲景明立虛勞門謂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
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 虫丸主之意
以虛勞發熱未有不由瘀血者而瘀血未有不由內傷者治病必求其本惟仲景得之矣巢氏病
源謂有虛勞有蒸病有注勞有五勞六極七傷蒸有五蒸二十四蒸注有三十六種九十九種分門異治
后人以岐路之多茫然莫知適從大要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故或先傷其氣氣傷必及于精或
先傷于精精傷必及于氣精虛者陰虛也其病為躁煩頭紅面赤唇干舌燥咽痛口瘡吐血衄血便血尿
血大便燥結小水痛澀等症氣虛者陽虛也其病為怯寒憔悴氣短神疲頭運目眩嘔惡食少腹痛飧泄
二便不禁甚至咳嗽吐痰遺精盜汗氣喘聲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飢肉盡削夢與鬼交婦人月閉等症
久虛不複則為損損極不複則為勞故知勞瘵之候未有不由氣血虧損而成氣不生血血瘀則營虛營
虛則發熱久熱則蒸其所瘀之血化而為虫遂成傳尸癆症其症令人寒熱盜汗夢與鬼交遺精白濁發
干而聳或腹內有塊或腦后兩邊有小結核複連數個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膿血如肺痿
肺癰狀或腹痛下利羸瘦困倦不自勝持積月累年以致于死死複傳注親屬乃至滅門符藥罔效知此
者惟取膏肓俞四花穴及早灸之可否幾半晚亦不濟矣凡灸虛勞取其助益陽氣若脈洪陽盛者又不
可灸臨症審之
一自汗盜汗未有不由心腎而得者也經雲汗者心之液又雲腎主五液心為陽虛則不能衛
外而為固
則外傷而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發散溱溱然自出乃陰蒸于陽也腎為陰陰虛不能內營而秘藏
則內傷而盜汗即內經所雲寢汗也人寤衛氣行于陰則腠理益疏故熟睡汗出醒則漸收乃陽蒸于陰
也凡虛勞發熱頰紅汗自出津液消涸虛火益炎血氣所存者寡矣若傷寒陽明欲作實必自汗邪傳少
陽居半表半裡之間亦見盜汗此又當別論
一血症有咳嘔吐咯唾痰涎帶血衄血便血尿血腸風臟毒又有耳目齒牙毛孔諸見血經雲
榮者水谷
之精也和調五臟洒陳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于心臟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
腎灌溉一身故曰血者神氣也得之則存失之則亡分而言之咳血出于肺肺又不獨咳血而亦唾血蓋
肺主氣氣逆為咳腎主水水化液為唾二臟相關病則俱病若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此腎從相火炎上
之血也若血如紅縷在痰中咳而出者此肺絡受熱傷之血也甚至咳白血色淺紅似肉似肺死不治咯
血者不嗽而咯出血也咯與唾少異唾出于氣上無所阻咯出于痰氣郁于喉嚨之下滯不得出咯而乃
出求其所屬之臟咯唾同出于腎也若上膈壅熱紫黑成塊則嘔而出氣虛不攝隨氣上越則吐而出此
嘔吐皆出于胃也經雲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積熱于膀胱
則閉癃溺血滲透腸中則為腸風血熱上迫則見諸耳目口舌又毛孔出血名曰血汗即肌衄又名脈溢
是為極虛之候故凡血症之治須察陰陽虛實有火無火若脈浮洪數實有火者不可艾灸恐以火濟火
而反促其危亡也
一鼓脹病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其頸脈微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以手按
其腹隨手
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腹大身盡腫按其腹空而不起鼓脹者身腹大與膚
脹同色蒼黃腹筋起腸覃者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 肉乃生始大
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
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 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
下仲景雲風水其脈自浮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 腫按之沒指不惡風正水其脈沉遲外症自
喘石水其脈自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至癰腫內經雲陰氣在
上則生 脹夫陰氣者地氣也宜在于下今反騰于上如雲霧濃布將天之陽光蒙翳一片陰晦之象結
而不開必將大作雷電繼以風雨然后霧收雲散離照光天悟此可得內經治脹之法矣古人論治有五
臟之分有陰陽之別與夫風濕寒郁積滯血蠱飲食勞倦之不一其因審証明晰然后按法施治庶無虛
虛實實之誤
一積聚痞塊無形而虛為痞有形而實為塊東垣雲夫痞者心下滿而不痛是也太陰者濕也
主壅塞乃
土乘心下為痞滿也積者推而不移病在五臟聚者推而移動病在六腑肝積在左脅之下名為肥氣肺
積在右脅之下名為息賁心積起臍上上入心下大如臂名為伏梁脾積在胃脘大如盤名曰痞氣腎積
在臍下上沖心而痛名曰奔豚又有寒熱酒食水氣血蠱之積其症不同其治亦異經雲察其邪氣所在
而調治之正謂此也
一心腹痛脹內經所謂九種心痛者五臟胃脘與痰虫食積為九也又謂胃脘當心而痛后人
因此一語
遂將二者混為一例不知心為君主之官神靈之舍不能受邪其受者乃手心主包絡也如包絡引邪直
犯心之正經而痛者則謂之真心痛必死不可治凡臟腑經脈挾其淫氣自支脈乘于心而為痛者必有
各腑臟病形與之相應如靈樞謂厥心痛與背相控善 如從后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腹脹
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
日不
得太息肝心痛也厥心痛臥若徙居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故心痛各有病狀不得與胃脘痛混
一而論也蓋胃為水谷之海三陽之總司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于此初病在經久病入絡其或滿
或脹或食不下或嘔或吞酸或大便難或瀉利面色浮而黃者皆胃之本病也其有淫邪相乘于胃病狀
雖與心痛相類但其間必有胃之本病參雜而見之于外也東垣雲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皆因勞力過
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氣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然腹痛有部分臟腑有高下如中脘痛者
太陰也臍腹痛者少陰也少腹痛者厥陰也審其有形無形在臟在腑隨其高下而治之更循各藏部分
穴而灸之則又在人之有確見也
一膈噎症非由外邪所致乃憂思勞欲七情郁結而成張雞峰所謂神思間病若不垂帘返照
內觀靜養
一切排遣物過不留則五火叢生氣逆梗塞血液日枯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飲食不得下矣夫咽嗌梗
塞氣不順利水飲不行食物難入其槁在吸門名曰膈其或食下則胃脘作痛煩悶不安須臾吐出食而
安其槁在賁門名曰噎二者皆屬上焦東垣雲陽氣不得上出者曰塞五臟之所生陰也血也陰氣不得
下降者曰噎六腑之所生陽也氣也陽氣結于上陰液衰于下因成此膈噎之症經雲三陽結謂之膈三
陽大小腸膀胱也三陽熱結津液不能上供肺用故吸門塞而食不入治者當先識此
一反胃症食雖可下良久複出其槁在幽門乃中焦病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小便
赤大便難
或如羊矢其槁在闌門病屬下焦傷寒注以晨食入胃胃虛不能克化至暮胃氣行裡與邪相搏則食反
出也王太仆注內經謂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巢氏亦雲臟冷則脾不磨而宿食不化
其氣逆而成反胃此皆主于胃氣虛寒用辛香大熱之劑若脈數火氣炎上多升少降邪熱不殺谷或傷
食傷飲者又不可執為虛寒而不知通變也
一霍亂者由陰陽清濁二氣相干亂于腸胃心腹卒痛嘔吐下利憎寒壯熱頭痛腫暈先心痛
則先吐先
腹痛則先利心腹俱痛吐利並作甚至轉筋入腹則斃矣此症多發于夏末秋初四時間或有之實因殘
暑新涼並時行不正之氣干犯胃陽陡然上吐下瀉湯藥有所不及惟灸法取效如神又有干霍亂症上
不得吐下不得瀉腹中痛甚俗名絞腸紗急以鹽湯灌之令其大吐庶有可生切莫與谷食雖米飲一呷
入口即死必吐瀉過二三時直至飢甚方與稀粥從緩調理可也
一嘔吐者東垣雲皆屬于胃然亦有分別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
病也吐者
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干嘔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究
三者之源皆因脾氣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也又有因上焦傷風開其腠理經氣失
道邪氣內著身背皆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即先嘔而后下名曰漏氣有下焦實大小便
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有吐食者氣熱上沖食已暴吐有惡心者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
似噦不噦心中憤憤然無奈者有嘔苦者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有吐酸者吐出
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郁而成積久則生熱從木化而作酸故內經訓以為熱有吞酸者因郁
積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必須
溫暖解肌忌用寒藥故東垣又以為寒若吐清水則為寒濕吐痰涎則為水飲嘔家雖嘔癰膿不可治嘔
膿盡自愈更有吐蛔者仲景以為胃中冷也
一咳嗽須分六氣五臟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內經金匱言之詳矣后賢推衍其義各抒己見
而鮮有會
歸至喻氏嘉言始發內經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句有脫文之論乃正之曰夏傷于暑長夏傷于濕秋必
瘧秋傷于燥冬為咳嗽六氣配四時之理燦然明矣言六氣主病風火熱濕燥寒皆能乘肺皆足致咳
其濕咳即分屬于風火熱燥寒五氣中也風乘肺咳汗出頭痛痰涎不利火乘肺咳喘急壅逆涕唾見
血熱乘肺咳喘急面赤潮熱甚者熱盛于中四末反寒熱
移于下便泄無度燥乘肺咳皮毛干槁細瘡濕痒痰膠便閉寒乘肺咳惡寒無汗鼻塞身疼發熱燥煩至
于濕痰內動為咳又必因風因火因熱因燥因寒所挾各不相同而乘肺則一也知此六氣之致咳則比
類而推觸類而長正不獨咳嗽一端即萬病亦無不了然心目間矣
一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氣逆奔急上沖呃呃有聲故名呃逆其症非由一因有胃虛膈熱者
有胃中虛
寒者有腎氣虛損陰火上沖者有中氣不足脈虛數氣不相續而發呃者有陽明內實失下而發呃者有
渴而飲水太過致水結胸而發呃者有傳經傷寒熱症誤用熱藥助起火邪痰火相傳而為呃者劉宗濃
雲呃逆一症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內經治噦以草刺鼻取 而已無息而疾迎引
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陳無擇又以噦為咳逆東垣海藏以噦為干嘔皆謬也干嘔無物之吐也非噦也
咳逆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許學士以噦為呃逆參之經旨的無可疑
一喘哮噯氣喘有虛實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實喘者氣長而有余脈來滑數有力虛
喘者氣短
而不續脈來微弱無神此脈症之不同虛實之有明辨也哮者喉中聲響如水雞聲凡遇天氣欲作雨時
便發甚至坐臥不得飲食不通此肺竅中積有冷痰乘天陰寒氣從背自鼻而入則肺脹作聲或鹽水傷
肺氣喘不休有延至終身不愈者亦有子母相傳者必須量虛實而治之若噯氣經無明文有謂腹脹噯
氣者曰噫逆氣自下而上者亦曰噫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多因胃虛火郁留飲胸間或陰氣上逆擾
陽陽不足以製化必作噯或婦人性多郁胸中氣緊連噯數十聲不盡者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治
療之法虛則補之熱則清之寒則溫之氣則順之無遺義矣
一太息善悲短氣人有憂思則心系急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善悲者由脾
郁不能顧
子肺為脾子肺主悲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志為憂在聲為哭婦人臟燥喜悲善哭此其驗也短氣
者言語無余聲呼吸緊促是五臟皆有不足而大要多主于肺經雲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
故凡外而六淫五邪內而七情六欲皆足以耗氣短氣之人豈可不兢兢加謹乎
一瘧疾少陽症也少陽居半表半裡邪伏于此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少陽之脈上頭
角故偏頭
痛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過小腸聽宮穴故耳聾又下胸中貫膈循脅裡故胸脅痛少陽為甲木木病遷
及
于其所勝致脾胃不和作嘔膽味苦熱亦作苦故口苦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在氣則早在血則晏仲景雲
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
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只此七言汗吐下和溫之法具備其他癉瘧溫瘧牡瘧瘧母四症
要不外少陽求治耳靈素金匱之文具在惜無解人而會通其精義也其有熱多寒少心煩少睡者屬心
名曰溫瘧有寒多熱少腰疼足冷者屬腎名曰寒瘧有先寒而后大熱咳嗽者屬肺名曰癉瘧有熱長寒
短筋脈牽縮者屬肝名曰風瘧有寒熱相停嘔吐痰沫者屬脾名曰食瘧此五臟之瘧分始巢氏病源后
人謂其發明內經深信不疑而不知瘧邪不從臟發內經所無之理巢氏臆言之耳
一痢疾靈素謂之腸 亦曰滯下多由感受風寒暑濕及飲食不節有傷脾胃宿積郁結而成
其症大便
窘迫裡急后重至圊而不能便腹中疼痛所下或白或赤或赤白相雜或下鮮血或如豆汁如魚腦如屋
漏水如塵腐色有下純黑者有下純紅者有大孔如竹筒直出者有飲食不下為噤口痢有乍作乍止為
休息痢此為感有輕重積有淺深症有順逆治分氣血丹溪謂白痢氣病由大腸來赤痢血病由小腸來
赤白相兼氣血俱病通考古今治痢者皆曰熱則清之寒則溫之初起熱甚則下之有表症則汗之小便
赤澀則分利之此五者舉世信用奉為準繩不知五法之中可用者一忌用者四倪氏發明四忌之義謂
一忌溫補痢之為病由濕熱蘊積膠滯于腸胃之中初病即投溫補將邪氣補實腸胃之熱益熾內攻臟
腑至于不可救療者比比然也一忌大下痢因邪熱膠滯腸胃而成與溝渠壅塞相似惟用藥磨刮疏通
則愈若大下之譬如以清水蕩壅塞之渠塞必不可去徒傷胃氣損元氣而已迨正傷邪盛飲食不進而
成噤口鮮有不即于危亡者也一忌發汗痢有身發寒熱頭痛目眩者此非外感乃內熱熏蒸自內達外
雖有表症實非表邪也若發汗則耗其正氣而邪氣得以肆行且風劑燥熱愈助熱邪表虛于外邪熾于
內若此而生者幸而免爾一忌分利小便利小便治水瀉之良法也痢本因邪熱滯下津液枯澀而成複
利其小水則津液愈枯澀塞愈盛遂至纏綿不已是則分利之過也學人知所忌則知所治矣灸家取穴
乃引火化氣一法非若亂投熱藥以火救火至爛人腸胃而罔顧也
一泄瀉即古之所謂下利也丹溪雲有濕有氣虛有痰火食積戴複庵雲瀉水腹下痛者濕也
飲食入
胃輒瀉完谷不化者氣虛也腹痛泄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
甚
而瀉瀉后痛減者食積也又濕多成五泄戴雲飧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溏泄者漸下污積粘
垢濕兼熱也 泄者所下澄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泄者久
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又雲飲食不化色黃者胃泄也腹脹滿泄注食即嘔逆者脾泄也食已窘迫大
便色白腸鳴切痛者大腸泄也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小腸泄也裡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者大
瘕瀉也諸泄瀉小便不利者先分利之若食積痛瀉必當先推蕩其食老人虛泄當益其脾病后作瀉宜
調其胃求其所因而治之又不得謂諸瀉利之必利小便也
一黃膽症由濕熱熏蒸而成名分五疸症各不同一日黃汗汗出染衣色如柏汁一日黃膽身
目皆黃便
黃無汗一曰谷疸因飲食傷脾而得一日酒疸因酒后傷濕而得一曰女勞疸因色欲傷陰而得總之不
出陰陽二症陽症多實多熱陰症多虛多寒羅謙甫辨之詳矣
一消渴有上中下之分大渴引飲隨飲隨渴病在肺名曰上消多飲善飢不為肌肉病在脾名
曰中消小
便黃赤為淋為濁如膏如脂面黑目焦日漸消瘦病在腎名曰下消經曰二陽結謂之消又曰二陽之病
發心脾其傳為風消又心移寒于肺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勿泥丹溪五疸同
治
而不分辨也
一痰飲二者略有不同飲由飲食停積其病全在脾胃痰則隨氣變化無處不有古人雲痰生
百病謂百
病皆足以生痰非謂百病之由痰而生也故知痰之為病不由一因有因外感而生者有因內傷而起者
誠知外感者何氣迎其機而導之邪退則痰自平矣起于內傷者何病察所傷以調之氣化則痰亦化矣
若見痰治痰而謂痰消病自愈者則吾未之聞也
一不寐者有邪實內擾而神不安有正虛真陰不足而神不守舍病雖有不同惟邪正二字皆
足以該之
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陽氣
盡則臥陰氣盡則寤衛氣留久于陰故卒然多臥
一怔忡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安者是也驚者心忽外有所感動卒然而驚懊
者郁悶之
貌情不舒暢憒然無奈比之煩悶而甚也悸者心有所恐時怯怯如人將捕 之心虛膽怯之所致也若
恐懼
則與悸相似而健忘則又為心脾二經之不足矣夢魘者心腎不交精神散越宜滋養心腎自安
<目錄>卷之三
<篇名>身部証治
內容:胸滿
期門 至陽
胸背切痛
風門 期門 少府
胸脅支滿
俠溪
胸脅疼
膈俞 支溝 邱墟
胸膈痰壅
公孫
脅痛 奄奄欲絕此為奔豚急以熱湯浸兩手足頻頻易之
氣海 關元 期門 陰竅
左脅積痛
肝俞 此穴若同命門一並灸兩目昏暗者可使複明
兩脅脹滿
膽俞 意舍 陰陵泉
腹硬
期門
龜背
肩中俞 腎俞 膏肓 曲池 合谷
雞胸
中府 膻中 靈道 足三裡
腰背重痛
腰俞 大腸俞 膀胱俞 身柱 昆侖
灸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拄地量至臍中用墨點記乃用量脊中即于點處隨年
壯灸之灸
訖藏竹杖勿令人知
背上冷痛
神道
腰挫閃痛起止艱難
脊中 腎俞 命門 中膂內俞 腰俞
腰膝酸痛
環跳 昆侖 陽陵泉 養老
筋骨攣痛
三陰交 合谷
百節酸疼
陽輔
背心紅腫痛
肩井 肺俞 風門 五樞
臍下冷痛
氣海 膀胱俞 曲泉
繞臍痛 大腸病也
水分 天樞 三陰交 足三裡
上氣胸背滿痛
肺俞 肝俞 雲門 乳根 巨闕 期門 梁門 內門 尺澤
脅肋脹痛
膈俞 章門 陽陵泉 邱墟
諸氣膈痛上氣不下
天突 膻中 中府 膈俞
虛勞
諸虛勞熱
氣海 關元 膏肓 足三裡 內關(治勞熱良)
房勞
太溪
虛損 中極 大椎 肺俞 膈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中脘 天樞 氣海 足
三裡 三
陰交 長強
崔氏四花六穴 凡男婦五勞七傷氣血虛損骨蒸潮熱咳嗽痰喘五心煩熱四肢困倦羸弱
等症並治
第一次先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細繩約長三四尺者蠟之勿令伸縮乃以繩頭與男左女
右足
大拇指端比齊令其順腳心至后跟踏定卻引繩向后從足跟足肚貼肉直上至膝彎曲 中大橫紋截
斷次令病者平身正坐解發分頂中露頂路取所比蠟繩一頭齊鼻端按定引繩向上循頭路項背貼肉
垂下至繩頭盡處以墨記之此非是灸穴別又取一小繩令患者合口將繩雙折自鼻柱根按定左右分
開比至兩口角如人字樣截斷即將此繩展直取中橫加于前記脊中墨點之上其兩邊繩頭盡處以墨
記之此第一次應灸二穴名曰患門
上法若婦人足小者難以為則當取右臂自肩 穴起以墨記之伸手引繩向下比至中指端
截斷以代
量足之法庶乎得宜
第二次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蠟繩繞項后向前雙垂頭與鳩尾尖齊雙頭
一齊絕斷
卻翻繩頭向后將此繩中折處正按結喉上其繩頭下垂脊間處以墨記之此非灸穴又取一小繩令患
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截斷還加于脊上墨點處橫量如前法于兩頭盡處點墨記之此是第二次灸穴即
四花之左右兩穴也 前共四穴同時灸之初灸七壯或二七三七以至百壯為妙俟灸瘡將瘥或火瘡
發時又依后法灸二穴
第三次取二穴 以第二次量口吻短繩于第二次脊間墨點處對中直放務令上下相停于
繩頭盡處
以墨記之此是灸穴即四花之上下兩穴也
上共六穴宜擇午日火日灸之后百日內宜慎房勞思慮飲食適時寒暑得中將養調護若瘡
愈后仍覺
未瘥依前再灸無不愈者故雲累灸至百壯但骨脊上兩穴不宜多灸凡一次只可三五壯多則恐人倦
怠若灸此六穴亦宜灸足三裡瀉火方妙
愚按前法灸脊旁四穴上二穴近五椎心俞下二穴近九椎肝俞崔不知穴名而但立取法蓋
欲人之易
曉耳然稽脊背穴法則太陽二行者當去脊中各開二寸方得正脈乃可獲效用者仍宜審之
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魚間近內側大紋半指許外與手陽明合谷相對按之極酸者
是穴此同
長強各灸七壯甚妙
傳尸癆
第一代虫傷心宜灸心俞穴並上下如四花樣 第二代灸肺俞四穴如前 第三代灸肝俞
四穴如前
第四代灸陰俞四穴如前 第五代灸腎俞四穴如前 第六代灸三焦俞四穴如前
此症五日輕五日重輕日其虫大醉方可灸又須誦蓮經並普庵咒鎮之
一法灸腰眼穴 其法令病患平眠以筆于兩腰眼宛宛中點二穴各灸七壯此穴諸書所無
而居家必
用載之雲其法累試累驗主治癆瘵已深之難治者于癸亥日二更盡三更初令病患平眠灸三壯
一傳尸癆瘵以致滅門絕戶者有之此症因寒熱前作血凝氣滯化而為虫內食臟腑每致傳
人百方難
治惟灸可攻其法于癸亥日二更后將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時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舉手向上
略轉后些則腰間兩旁自有微陷可見是名鬼眼穴即俗所謂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點記然后上床合
面而臥用小艾炷灸七壯或九壯十一壯尤好其虫必于吐瀉中而出燒毀遠棄之可免傳染此比四花
等穴尤易且效(穴在腎俞下三寸夾脊兩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
一法凡取癆虫可于三椎骨上一穴並膏肓二穴各灸七壯然后以飲食調理方下取虫等藥
骨蒸寒熱夜熱
百勞 膏肓 肺俞 魄戶 脾俞 腎俞 四花穴 間使 足三裡
虛怯飲食不化
膈俞 脾俞 胃俞 中脘 梁門 內關 天根 足三裡
汗症
自汗
膏肓 大椎 複溜
盜汗
肺俞 複溜 (瘧多汗亦灸)
多汗少力
大橫
痼冷 此腎與膀胱虛寒也多灸愈妙
脾俞 神闕 關元
氣海(此穴亦治陽脫)
血症
虛勞吐血
上脘 肺俞 脾俞 腎俞 大陵 外關
咯血
風門
吐血
百勞 肺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脊骨 天樞 大淵 通裡 間使
大陵
中脘 足三裡
怒氣傷肝吐血
肺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間使 足三裡
衄血
上星(灸一壯即止一日七七壯少則不能斷根) 囟會(亦如上星)
風門 膈俞 脊骨 百勞 合谷 涌泉
一法于項后發際兩筋間宛中穴灸三壯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故灸此立止(即啞門穴)
便血
中脘 氣海
上二穴灸脫血色白脈濡弱手足冷凍飲料食少思強食即嘔凡大便下血諸治不效者但取脊骨
中與臍相
平須按脊骨高突之處覺酸疼者是穴方可于上灸之不疼者非也灸七壯即止如再發即再灸七壯永
可除根
腸風
奇穴 其穴在脊之十四椎下傍各開一寸年深諸痔灸之最效
尿血
膈俞 脾俞 三焦俞 腎俞 列缺 章門 大敦
鼓脹
千般鼓脹要先知 切忌臍高突四圍
肚上青筋休用藥 陰囊無縫不堪醫
背平如板終難治 掌上無紋有限時
五谷不消十日死 肚光如鼓療延遲
痰多氣短皆無藥 十個當知九個危
任使神醫難措手 勸君臨症識權宜
鼓脹灸治
太白 水分 氣海 足三裡 天樞 中封
又法先灸中脘七壯引胃中生發之氣上行陽道
水腫
中脘 水分 水溝 合谷 足三裡 神闕 氣海 膈俞 三陰交 石門 中極 曲
骨內關
陰市 陰陵泉 中封 太沖 照海 公孫
虛腫
解溪 複溜 公孫
石水
然谷 章門
血鼓
膈俞 脾俞 腎俞 間使 足三裡 複溜 行間
單鼓脹
肝俞 脾俞 三焦俞 水分 公孫 大敦
腫滿難步
太沖(亦治虛勞浮腫) 飛陽
脾虛腹脹
公孫 三裡 內庭
腹中氣脹 此症飲食反多身形消瘦
脾俞 章門
積聚痞塊
久痞
中脘 章門 三焦俞 三陰交 內庭 幽門 上脘 脾俞 氣海
凡治痞者須治痞根無不獲效其法于十二椎下當脊中點墨為記墨之兩旁各開三寸半以
手揣摸自
有動處即點墨灸之大約穴與臍平多灸左邊或左右俱灸此痞根也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
結積留飲
通谷 上脘 中脘
積氣上奔急迫欲絕
期門 天樞 梁門
奔豚氣逆痛不可忍
關元
肺積 名息奔在右脅下
尺澤 章門 足三裡
心積 名伏梁起臍上上至心下
后溪 神門 巨闕 足三裡
肝積 名肥氣在左脅下
肝俞 章門 行間
脾積 名痞氣橫在臍上二寸
脾俞 胃俞 腎俞 通谷 章門 足三裡
腎積 名奔豚生臍下或上下無時
腎俞 關元(瘕癖) 中極(臍下積聚疼痛) 涌泉
氣塊
脾俞 胃俞 腎俞 梁門 天樞 氣海
長桑君針積塊 瘕先于塊上針之甚者又于塊首一針塊尾一針針訖灸之效
痞塊悶痛
大陵 中脘 三陰交
食積血瘕
胃俞 氣海 行間
心腹痛脹
九腫心痛
巨闕 靈道 曲澤 間使 通谷(穴在乳下二寸千金治心痛惡氣上
脅痛急灸五十壯)
鬼擊心痛欲絕
支溝 又急灸大拇指足甲男左女右三壯
肺心痛 臥若伏龜
大淵 尺澤 上脘 膻中(胸痺痛) 又治心痛灸虎口白肉際各七壯
脾心痛 痛如針刺
內關 大都 太白 足三裡(連承山) 公孫
肝心痛 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休息
行間 太沖
腎心痛
悲懼相控
太溪 然谷
胃心痛
巨闕 大都 太白 足三裡(連承山)
胃脘痛
膈俞 脾俞 胃俞 內關 陽輔 商邱
心脾脹痛
上脘 中脘 脾俞 胃俞 腎俞 隱白 足三裡
腹中脹痛
膈俞 脾俞 胃俞 腎俞 大腸俞 中脘(脾寒) 水分 天樞 石門(心下堅滿)
內關 足
三裡 商邱(脾虛)
小腹脹痛
三焦俞 章門 三陰交 足三裡 邱墟 太白 行間 氣海(治臍下三十六疾小腹
痛欲死者
灸之即生)
噎症
膈噎
膻中(奇經任脈穴) 中脘(奇經任脈穴) 膏肓(灸百壯足太陽經穴)
內關(手厥陰經穴) 食倉(即胃倉足太陽經穴) 足三裡(足陽明穴) 心俞(足太陽
經穴)
膈俞(足太陽經穴) 脾俞(足太陽經穴) 天府(手太陰經穴) 乳根(足陽明經穴)
憂噎
心俞(足太陽經穴)
思噎
天府(手太陰經穴) 神門(手少陰經穴) 脾俞(足太陽經穴)
勞噎
膈俞(足太陽經穴) 勞宮(手厥陰經穴)
氣噎
膻中(奇經任脈穴) 天突(奇經任脈穴) 膈俞(足太陽經穴) 脾俞(足太陽經穴)
腎俞(足
太陽經穴) 乳根(足陽明經穴) 關沖(手少陽經穴) 足三裡(足陽明穴) 大鐘(足少陰經穴
)解溪(足陽明經穴)
食噎
乳根(足陽明經穴)
諸咳喘嘔噦氣逆
咳嗽
丹田 膻中 身柱 列缺 天突 俞府 華蓋 乳根 風門 肺俞 至陽
寒嗽
肺俞 膏肓 靈台 至陽 合谷 列缺 天突 三裡
熱嗽
肺俞 膻中 尺澤 大溪
咳嗽紅痰
列缺 百勞 肺俞 中脘
諸喘氣急
天突 璇璣 華蓋 膻中 乳根 期門 氣海
咳逆
膏肓 解溪 陰竅
哮喘 五哮中惟水哮乳哮酒哮為難治
璇璣 華蓋 俞府 膻中 大淵 足三裡 肩井(治冷風哮有孕勿灸) 肩中俞(治
風哮)
小兒鹽哮
法于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壯無不除根未除再灸
久嗽不愈
將本人乳下約離一指許有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名直骨穴如婦人即按其乳頭直向
下看其乳
頭所到之處即是直骨穴位灸艾三炷艾炷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錯其嗽即愈如不愈其病
再不可治
嘔吐不下食
膈俞 三焦俞 巨闕
嘔吐不思飲食
上脘 中脘
冷氣嘔逆
章門 大陵 尺澤 太沖 后溪(吐食)
反胃
氣海 下脘 脾俞 膈俞 中脘 三裡 胃俞 上脘 膻中 乳根 水分 天樞
大陵 日
月(嘔吐吞酸) 意舍(嘔吐吞酸)
噦逆
腋下穴(千金翼治噦噫膈中氣閉塞灸腋下聚毛宛宛中附肋處五十壯良效)
中府 風門 肩井 承漿 膻中 中脘 期門 氣海 足三裡 三陰交 乳根(三
壯火到肌
即定其不定者不可救也)
干嘔
膽俞 至陰 間使
霍亂逆冷
巨闕 中脘 建裡 水分 承山 三陰交(逆冷) 照海 大都
霍亂轉筋
涌泉(灸三七壯如不應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愈) 又法(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壯)
夾脊穴
千金雲令病者合面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牽兩肘尖當脊間繩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壯)
霍亂吐瀉
中脘 天樞 氣海
凡霍亂將死者用鹽填臍中灸七壯立愈(又法灸肘尖骨罅中七壯)
干霍亂 即俗所謂絞腸痧也急用鹽湯探吐並以細白干鹽填滿臍中以艾灸二七壯效
噯氣
中脘
善太息
中封 商邱 公孫
善悲
心俞 大陵 大敦 玉英 膻中
氣短
大椎 肺俞 肝俞(不語) 內關 足三裡 太沖 尺澤(不語) 天突 肩井 氣海
(陽脫)
瘧
瘧疾
大椎 三椎 (多汗) 章門 環跳 承山 飛陽 昆侖 公孫 合谷
寒瘧
太溪 至陰 間使
久瘧
后溪 間使 百勞 中脘 脾俞 胃俞 少府 內關 足三裡 曲池 陷谷(溫瘧)
然谷
大陵
痰瘧 癖
膈俞
痢
久痢
中脘 脾俞 天樞 三焦俞 大腸俞 足三裡 三陰交
裡急后重
下脘 天樞 照海
赤白痢
長強 命門
泄瀉
久瀉滑脫下陷
百會 脾俞 腎俞
虛寒久瀉
關元 中極 天樞(腹痛手足冷) 三陰交(腹滿) 中脘 梁門 氣海(手足厥冷)
大瀉氣脫
氣海 天樞 水分(水谷不分)
脾泄色黑
脾俞
胃泄色黃
胃俞
大腸泄白色
大腸俞
小腸泄色赤
小腸俞
大瘕泄
天樞 水分(各三七壯)
腎泄 夜半后及寅卯之間泄者
命門 天樞 氣海 關元
水漬入胃 名曰溢飲渴而飲水水下又泄泄又大渴
大椎(穴在一椎之上)
腸鳴
神闕 陷谷 承滿
老人虛人泄瀉
神闕 關元 脾俞 大腸俞
黃膽
公孫 至陽 脾俞 胃俞
酒疸目黃面發赤斑
膽俞
女勞疸 腎俞
消渴
承漿 太溪 支正 陽池 照海 腎俞 小腸俞 手足小指穴(即手足小指尖頭)
痰症
痰飲吐水
巨闕
痰火
百會 膏肓(發狂)
陰症冷痰
氣海 三陰交
痰眩
中脘
傷酒嘔吐痰眩
率谷
顛狂癇痙驚悸不寐
顛狂
百會 人中 天窗(狂邪鬼語) 身柱 神道 心俞 筋縮 骨 章門 天樞 少
沖(女灸
此) 勞宮 內關 神門 陽溪 足三裡 下巨虛 豐隆 沖陽(男灸此) 太沖 厲兌 前
谷后溪 燕口(在口吻兩邊赤白肉際) 足大指橫紋穴(卒顛病灸兩腳大指聚毛中七壯)
顛癇
神庭 身柱 靈道 金門 承命(穴在內踝后上行三寸動脈中主治狂邪驚癇灸三十
壯)
申脈(陽蹺穴晝發灸此) 照海(陰蹺穴夜發灸此)
凡灸二蹺穴必先用藥下之否則痰壅殺人又雲風癇可灸驚熱不可灸
風癇
百會 上星 身柱 心俞 筋縮 章門 神門 天井 陽溪(灸此不必灸合谷) 合
谷(灸此
不必灸陽溪) 足三裡 太沖
狂言不避水火
間使 百會
暴啞不能言 速灸臍下四寸並小便陰毛際骨陷中各灸七壯重者二七壯並手足中指頭
盡處各灸
三壯神效男灸左女灸右
五痙脊強
身柱 大椎 陶道
螈
靈道 少府
怔忡健忘不寐
內關 液門 膏肓 解溪 神門
好臥
厲兌
驚悸
膽俞 解溪
驚恐見鬼
陽溪
懊 心悸
通裡
心虛膽寒
少沖
痴呆
神門 心俞
夢魘鬼擊
人中 上星 水溝
鬼眼 秦承祖灸鬼法取鬼哭穴一名手鬼眼一名足鬼眼法以二拇指並縛一處須甲肉四
處著火各
灸七壯用治顛癇夢魘鬼擊並五癇痴呆及傷寒發狂等症皆效
凡夜夢魘死者皆由平日神氣不足致使睡臥神不守舍魂不依體凡魘者切不可執燈照之
但向暗中
呼其名即醒 又法嚙患人足大指甲側即蘇
又法用牙皂末吹入鼻中亦妙若經一二更者亦可灸之
又一法灸大敦穴七壯即醒
<目錄>卷之四
<篇名>手足証略
內容:手足為諸陽之本陽之氣主動以應天經曰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以應之天有十二行人有
足十指莖
垂以應之又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故凡人之日用動作無不藉力于手足血
氣盛者則健舉輕便血氣衰者則委頓沉重其中于病也或傷于風或傷于寒或傷于濕所傷之因有不
同而手足上下之病亦有異經雲風為百病之長其變無常濕留關節令人四肢不仁風邪從陽而親上
濕邪從陰而親下惟陰寒之氣挾風濕而來因人之虛隙以乘之上下中外無定處故寒氣積而不瀉則
溫氣去血凝澀脈不通手足為之攣痛經所謂冬氣滿在四肢是也又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
其氣留于兩股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膝此五臟有邪留為手足之病而其要皆統
于脾蓋脾主四肢脾脈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四肢不舉脾藏在體為肉形不足則四肢不用此可以驗
脾之虛實而知手足致病之大略也
一臂痛人皆謂風寒襲臂而然不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宜分別經絡而治之先令病者以兩手伸
直其
臂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其臂 之前廉痛者屬陽明經后廉痛者屬太陽經外廉痛者屬少陽
經內廉痛者屬厥陰經內前廉痛者屬太陰經內后廉痛者屬少陰經視其何經受病按經取穴以行灸
法庶無南轅北轍之誤若手腫痛或指掌連臂膊痛謂之手氣或臂痛不舉或癰毒仆傷皆是氣血凝滯
臂連肩背酸痛兩手軟痺由痰飲流入四肢又有血不榮筋而致臂痛者當養其血痛自止也又血燥筋
攣遇寒則劇此肝氣虛弱風寒客于經絡故也若手足拘攣麻木又為脾肺氣虧濕邪不化以致此耳
一痺之為言閉也經雲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
者為著
痺其有筋脈肌皮骨五痺之目以明春夏四季秋冬五氣之所感受各主一臟也非三氣之外又別有此
五症也所謂行痺者痛無定處俗名鬼箭風又名流火古雲歷節風又曰白虎歷節風晝則靜夜則動其
痛徹骨如虎嚙之狀風痺痛有定處或四肢拘攣關節疼痛名曰痛風著痺者麻木不仁素問雲營氣虛
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靈樞曰衛氣不行則為麻木東垣宗之以麻痺之症必
補衛氣而行之景岳雲治痺之法祗峻補其陰宣通脈絡不宜過用風燥之劑亦內經之旨也又風痺流
行
上中下三部乘人臟腑之虛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而作痛若腿腳生瘡渾身瘙痒是其人本血虛因風
濕傷脾主肌肉肌肉腠理為邪壅閉不得宣達而作痒此二者專主風濕而言然又有冷痺熱痺痰痺血
痺胸痺胞痺腸痺周痺當詳症脈分別治之要不外劉李二氏所論一以攻邪為主邪去則正氣自安一
以
補正為要正複則邪氣自卻當攻當補左執經者善行其權也
一腿叉風憎寒發熱或筋攣腫痛當陰股HT 間足厥陰之脈上 內廉循股陰入毛中人有郁
怒肝氣積
而不行下注于腿叉而作痛或風寒內犯肝腎陽氣留止亦有此症人多以為濕熱下流是知其一而不
知其二也
一鶴膝風兩膝腫大 腿枯細象如鶴膝之形俗謂之鼓槌風總不過風寒濕三氣之為病然腫
病必有
邪滯枯細者必因血虛初起可用蔥熨消法久宜養氣滋血為主再視其外症何如兼治之可也
一足發熱多屬陰虛如腎水虧耗脛膝酸軟而足熱肝血不足筋脈隱痛而足熱脾陽下陷腹
脹腿酸而
足熱虛勞之人每有此症然亦有濕熱下注壅遏營衛常行之道兩不相下其氣蒸騰而發熱是又不可
視
為陰虛而一例治之也
一香港腳之疾東垣謂實水濕之所為也初 即灸患處二三十壯以道引濕氣外出遂不至成
大患按古
無是名稱自晉蘇敬始其頑麻腫痛者即經所謂痺厥也痿軟不收者即經所謂痿厥也其沖心者即經
所謂厥逆也自東垣發寒濕濕熱之論后學泥之遂成南北二派不知人在氣交之中正變邪感何地不
然非南人不患北病北人不患南病也在善治者察明經絡所起更審六氣中何氣當之如病者頭痛目
眩項強腰脊身體經絡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皆痛太陽經症也如翕翕寒熱呻欠口鼻干腹脹髀
膝
臏中循 外 下足跗入中指內間皆痛陽明經症也如口苦上喘脅痛面垢體無光澤頭目痛缺盆並
腋下如馬刀腫自汗振寒發熱胸中脅肋髀膝外至 絕骨外踝及諸節指皆痛少陽經症也如腹滿夾
咽連舌系急胸膈痞滿循 骨下股膝內前廉內踝過核骨后連足大指之端內側皆痛太陰經症也如
腰脊痛小指之下連足心循內踝入跟中上 內出 中內廉股肉皆痛上沖胸咽飢不能食面黑小便
淋閉咳唾不已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小腹不仁者難治此少陰經症也如腰脅偏疼從足大指連
足趺上廉上 至內廉循股環陰抵小腹夾臍諸
處脹痛兩腳攣急嗌干嘔逆洞泄厥陰經症也以上六經各隨其氣所勝者而調之庶無有誤
一痿症又名軟風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經分五臟之熱名病其所屬皮脈筋肉
骨五痿是
也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肝氣熱則
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
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此五痿者經從臟氣所要者各舉其一以為例會而通之則五勞五志六淫
盡
得成五臟之熱以為痿也丹溪會合經旨謂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
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誠為治痿之大法又諸痿之病未有不因陽明虛而得者治痿獨取陽明確
有真見外此無余義矣
一轉筋病仲景謂其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足太陽之下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又雲諸
筋者皆屬
于節又雲肝血虛筋無所養轉結而痛此與傷寒異也夫傷寒霍亂者其本在于陽明胃經也陰陽反戾
清濁相干上下相離營衛不能相維故轉筋攣痛經絡亂行暴熱吐瀉中焦衛氣所主也有從標而得之
者
有從本而得之者有從標本而得之者六經之變治各不同察其脈色知犯何經隨經標本各施其治則
撥亂反正之功可收效于須臾之頃也
<目錄>卷之四
<篇名>手足症治
內容:肩臂冷痛 凡人肩臂冷痛者每遇風寒肩上多冷或日須熱手撫摩夜須多被擁蓋庶可支
持此以陽
氣不足氣血衰弱而然若不預為之治恐中風不遂等症由此而成也須灸肩 二穴方免此患蓋肩系
兩手之安否環跳系兩足之安否此不可不灸輕者七壯風寒甚者十四壯或分二三次報之但不可過
多恐臂細也若灸環跳則四五十壯無害
又法灸膏肓 肩井
臂痛不舉
肩井 肩 曲池 淵液 曲澤(臂肘掣痛) 后溪(項強肘痛) 大淵(手腕痛) 陽
谷(手膊
痛)
手臂紅腫
液門 中渚
受濕手足拘攣
曲池 尺澤 腕骨 外關 中渚 五虎(在手食指無名指背間本節前骨尖上各一穴握
拳取之主
治手指拘攣)
臂腕五指疼痛
腕骨 支正
四肢麻戰蜷攣
中渚
五痺
曲池 外關 合谷 中渚 膏肓 肩井 肩
上中下三部痺痛
足三裡
冷痺
陽陵泉
足痺不仁
腰俞 懸鐘(濕痺趾疼同治)
手背癰毒
中渚
渾身瘙痒麻痺
風市 懸鐘
腿叉風
腎俞 環跳 陽陵泉 懸鐘 昆侖
膝風腫痛
足三裡 陽陵泉 陰陵泉 太沖 昆侖
足發熱
涌泉 然谷
膝脛冷痛
曲泉 厲兌
膝臏腫痛
厲兌 此穴合隱白治夢魔
香港腳 忽覺有虫自足心行至腰中即暈絕久方蘇醒此真香港腳也初覺即宜灸
足三裡 懸鐘 絕谷 風市 肩井 陽陵泉 陽輔 昆侖 照海 太沖
白虎歷節風
風市 此穴在膝上七寸外側兩筋間 又法令正身平立直隨兩手著腿當中指頭盡處陷
中是穴(灸三五壯)
玉龍兼陰市能治腳膝乏力
兩足轉筋
陽陵泉 承山 邱墟 三陰交 照海
腳踝(內筋急灸內踝四十壯外筋急灸外踝四十壯)
腿膝冷痺鶴膝風
陽陵泉 環跳 風市
濕痛兩腿瘡痒
血海
寒濕筋攣疼痛
環跳 風市
痿症
涌泉 陰谷 陽輔
足內廉腫痛
肩井 三陰交 大敦
足腕腫痛
解溪 邱墟
寒濕腳瘡
取足跗上三寸許足腕正中陷處是穴灸七壯神效此穴當即是解溪穴 照海
手足逆冷
大都
仆傷肘背痛
肩井 陽池
足 腫不得履地
昆侖
<目錄>卷之四
<篇名>二陰症略
內容:夫二陰者所以通水道傳糟粕為地道之要會也經曰濁陰出下竅下竅者下焦之竅也凡人
飲食
入胃其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
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人能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
以順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不然外感六氣之淫內動五志之火則大小便不通或不禁遺
精濁淫諸淋痔疝之症作矣分列各條于后
一夢遺精滑丹溪分為二症謂夢與鬼交為夢遺不因夢感而自遺者為精滑其實總為一遺
精也戴氏
雲遺精得之有四有用心過度心不攝腎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致精失位輸瀉而出者有色欲
太過滑泄不禁者有年壯氣盛久無色欲精氣滿泄者其所由不同其狀亦不一也考古治夢遺方屬
郁
滯者居大半是又
不專主于固澀也如果腎虛精滑宜治以補澀若屬郁
滯宜治以通利如濕熱內蘊當從脾胃酌治如欲火大熾思想無窮當從心治醫家大
法總不外此數者審而用之可也
一白濁之症經所謂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為白淫又脾移熱于腎出白二者皆隨溲而下也
又有濕痰
流
注者有胃中濁氣下流滲入膀胱者丹溪謂赤濁者為心虛有熱由思慮而得之白濁者為腎虛有寒因
嗜愆而得之又曰赤屬血因小腸屬火故也白屬氣由大腸屬金故也靈樞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必先補中氣使升舉之而后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方得經旨
一精冷無子何以明之有稟受先天北方寒水之氣腎臍常冷而不溫雖當壯盛之年亦隨肝
陽鼓動而
施泄然氣體本寒如春行冬令萬物不得遂其生此不可以法治有勞傷少陰之臟真陽失守寒氣留止
所藏之精故無沖和生化之氣可用矣法以散寒助暖則陽施陰化自得其平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男女者乾坤之道也乾以中爻之坤而成坎坤以中爻之乾而成離坎為水離為火水中得火而既濟之
象成焉若火獨炎上水獨潤下水火不交則為未濟何生化之有靈樞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
是謂精精冷者腎氣虛寒也
一淋症大綱有二一曰濕脾受積濕之氣小便黃赤甚則淋一曰熱風火郁
于上而熱其病淋是也分而言之有石淋小便下如沙石有勞淋勞倦即發有血淋心主血氣通小腸熱
甚
則搏于血脈血得熱則流行入胞中與溲俱下有膏淋肥液若脂膏又名肉淋有氣淋胞內氣脹小腹滿
出少善數尿有余瀝有冷淋冷氣客于下焦邪正交爭滿于胞內水道不
宣先寒戰然后便數成淋學人能識其大綱悉其條目淋之為病無遁情矣又有胞痺者經雲小腹
膀胱
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此因風寒濕邪氣客于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
通症似淋而非淋也
一二便之病皆由于氣邪氣實則秘塞不通正氣虛則遺泄不攝如大便秘者有風秘冷秘氣
秘熱秘有
老人津液干燥及婦人分產亡血或發汗利小便病后氣血未複皆能作秘潔古雲臟腑之秘不可一概
治療仲景雲脈有陽結陰結者其脈浮數而能食不大便者陽結也脈沉遲而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
陰結也東垣雲陽結者散之陰結者熱之如腹中積痛亦陰結也故灸法為宜小便不通者東垣雲皆邪
熱為病分在血在氣而治之如渴而不利者熱在上焦肺分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熱在下焦血分內經雲
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又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丹溪用吐法以提
其氣氣升則水自降亦取其氣化而已又三焦者決瀆之官水液出焉灸家治小便不利但取三焦穴不
取膀胱也遺尿者心腎氣虛陽氣衰冷致令膀胱失傳送之度溺出不自覺也經雲膀胱不約為遺溺又
謂督脈生病肝所生病皆遺溺以二經循陰器系廷孔病則營衛不至氣血勞劣莫能約束水道之竅
故遺失不禁也若遺溺偏墜乃肝腎之病也尿血精出又兼心肺之症總之二便為病多由脾胃不能轉
輸寒熱虛實臟腑相干各有所因宜考諸明論而細為分辨也
一疝病睪丸脹痛及少腹足厥陰經之病也經雲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
督脈生病
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又曰胛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又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 疝又
邪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靈樞曰足陽明之筋痛為 疝腹筋急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下
引
臍兩脅痛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此靈素言疝各從諸經脈所生張仲景言皆由寒邪得之后人更立
七疝之名曰寒水筋血氣狐 是也分言病狀各立方主治可謂詳且盡矣然此統言兩丸俱病又有偏
一者不可不明夫人有兩腎其左腎屬水水為血屬統納左之血者肝木之職故諸寒收引則血泣所以
寒血從而歸肝下注于左丸其右腎屬火火為氣屬統納右之氣者肺金之職故諸氣憒郁則濕聚所以
濕氣從而歸肺下注于右丸且睪丸所絡之筋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常見人偏患于
左者則痛多腫少偏于右者則痛少腫多此其驗也
一前陰痛經雲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陰痿氣衰而不舉陰痿者皆耗散過度傷于肝
筋所致經
謂足厥陰之經其病傷于內則陰痿不起是也又雲足厥陰之筋傷于熱則縱挺不收傷于寒則陰縮入
治在行水清陰氣是也莖中痛者是厥陰經氣滯或寒濕凝聚或濕熱下注或血虛脹痛或氣虛隱痛當
視其所以而觀其所由若病淋作痛又當別論
一痔漏多由酒色過度濕熱充乎臟腑溢于經絡下墜谷道之左右沖突為痔久不瘥變為漏
也內經所
謂因而飽食經脈橫解腸 為痔又謂少陰之複為痔又督脈生病癃痔巢氏有五痔之論謂肛邊生鼠
突出在外時時出膿血牡痔也肛邊腫生瘡而出血者牝痔也肛邊生瘡痒而複痛出血者脈痔也肛邊
腫核痛發寒熱而血出者腸痔也因便而清血隨出者血痔也又有酒痔肛邊生瘡亦有血出有氣痔大
便難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收諸痔皆由氣血勞損久成痔漏至若潰出黃水則又為濕熱矣更宜于
東垣方論求之 秘傳痔漏隔礬灸法皂礬一斤用新瓦一片兩頭用泥作一壇先以香油刷瓦上焙干
卻以皂礬置瓦上 枯為末穿山甲一錢入紫罐內 存性為末木鱉子亦如前法 過取末二錢五分
乳香沒藥各一錢五分另研上藥和勻冷水調量大小作餅子貼瘡上用艾炷灸三四壯灸畢就用熏洗
藥
先熏后洗日六三五日后如前法再灸以瘥為度 熏洗方皂礬如前製過約手規二把知母末一兩貝
母
末一兩蔥七莖先用水煎蔥三四沸傾入瓶內再入煎藥令患者坐瓶口上熏之待水溫傾一半洗患處
留一半俟再灸複熱熏洗以瘥為度
一脫肛症久利產婦小兒老人多有此疾產婦用力過度久利氣血下陷小兒氣血未充老人
氣血已衰
故肛易出不得約束禁固也肛門為大腸之候肺與大腸相為表裡肺臟蘊熱則閉氣虛則脫當審其因
以治之
<目錄>卷之四
<篇名>二陰症治
內容:夢遺精滑鬼交
春秋冬三時可灸
膏肓 腎俞(灸隨年壯) 命門(遺精不禁五壯立效) 白環俞 中極 三陰交 中封
然谷
三裡 關元 氣海 大赫 精宮 丹田
失精膝腫冷痛
曲泉
白濁
脾俞 小腸俞 氣海 章門 開元 中極
精冷無子
腎俞
淋痛
列缺 中封 膈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氣海 石門(血淋) 間使(能攝心包之血)
三陰交
(勞淋) 複溜(血淋) 涌泉(血淋)
尿血精出
列缺
遺尿偏墜
少府
少便不通利
三焦俞 小腸俞 三陰交 中極(兼腹痛) 中封 太沖 至陰
大小便不通
大腸俞 膀胱俞
大便秘結腹中積痛
章門 巨闕 太白 支溝 照海 大都 神關(即臍中用包豆為餅填入臍中灸三五
壯)
氣海(兼小兒遺尿) 關元 陰陵泉 大敦 行間
大腸下氣
百會
胞痺 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脈宜大而實忌虛小而澀
三陰交
疝氣
大敦 肩井( 疝) 章門 氣海 歸來 沖門 關元(主 疝偏大灸百壯) 帶脈
會陰 三
陰交(肝脾) 大溪(寒疝) 太沖 隱白(脾疝) 承漿 築賓 涌泉 然谷 水道 陷谷 曲
泉( 疝)
足大指爪甲穴 並足合兩拇指爪甲以一艾炷灸兩爪端方角上七壯治 疝陰腫大效
手小指端 治 疝灸七壯左灸右右灸左
足大指本節間 治 卵疝氣灸三壯
足大指內側去端一寸白肉際灸隨年壯甚驗若雙 灸兩處
陰腫欲潰 灸足大拇指本節橫紋中五壯一雲隨年壯
闌門 在陰莖根兩旁各開三寸灸二七壯治木腎偏墜 一法于關元旁相去各三寸青脈
上灸七壯
一法令病患合口以草橫量兩口角為一摺照此再加二摺共為三摺屈成三角如△樣以上角安臍
中心兩角安臍下兩旁當兩角處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即兩穴俱灸艾炷如麥粒十四壯
或三七壯即安
陰痿
命門 腎俞 氣海 然谷 陽谷
陰挺
曲泉 太沖 然谷 照海
陰縮
中封
莖中痛
列缺 行間 陰陵泉
痔漏
命門 腎俞 長強(五痔便血最效灸隨年壯) 三陰(痔血) 承山(久痔) 陽谷 太
白
凡痔疾腫大熱甚者先以槐柳枝煎湯乘熱熏洗過后用壯盛男子篦下頭垢捏成小餅約濃一分
置痔
上又切獨蒜片濃如錢者置垢上用艾灸二七壯或三七壯無不消散 又法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
處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若有二三個者依前逐個灸之神效
脫肛
百會(三壯) 此屬督脈居巔頂為陽脈之都綱統一身之陽氣凡脫肛皆因陽氣下陷經雲
下者舉之
故當藉火力以提之則脾氣可升而門戶固矣小兒亦然
胃俞 長強
又有洞瀉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內服溫補藥自愈
少腹外腎痛
丘墟
<目錄>卷之四
<篇名>婦人症略
內容:婦人之病與男子同惟調經種子胎前產后與男子異其同者已具見于各條其異者自當別
為表著易
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秉乾道之陽其性剛而明女秉坤道之陰其性柔而晦故其
生病也大半由于七情郁結中氣不能舒暢氣不舒則血遂不能循行無滯氣血交病因致月事失常崩
帶瘕之病作沖任之脈有傷生化之機日薄是故苗而不
秀秀而不實甚至終身不孕者有之而且積憂生熱積熱生痰延及虛勞者有之沈謐雲婦人女子
之病
常浮于男子什九其喜怒哀樂發而中節者寡欲診問而識所因蓋亦難矣經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
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百病皆生于氣女子善
懷氣病為多氣病而血未有不病者今特取婦科之要者數則詳述于后
一月經不調血結經閉岐伯曰女子二七腎氣盛齒更發長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
以時下月
者以三旬一見以象月盈則虧也經常也行有常期而不失其候也內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
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
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東垣先生所謂脾為生化之源心統諸經之血誠哉是言也
竊謂心
脾和平則經候如常苟或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脾胃虛損心火妄動則月經不調矣
如經行頭暈肝傷風動也經乃欲行腹中絞痛者血澀也夫經水陰血也屬沖任二脈上為乳汁下為月
水內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又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薜立齋雲女
子不月有因脾虛而不能生血者有因脾郁傷而
血耗損者有因胃火而血消爍者有因脾胃損而血少者有因勞傷心而血少者有因怒傷肝而血少者
有
因腎水不能生肝而血少者有因肺氣虛不能行血而閉者治宜察脈辨症各隨其所因而調之經所謂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
精是也
一婦人血崩症狀非一所感亦異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雲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
內溢產實
分陰崩陽崩受熱而赤謂之陽崩受冷而白謂之陰崩薛氏雲有因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歸源或因肝經
有火血得熱而下行或因肝經有風血得風而妄行或因怒動肝火血熱而沸騰或因脾經郁結血傷而
不歸經或因悲哀太過胞絡傷而下崩治療之法當各隨其經之所病東垣丹溪諸先生雲凡下血症須
用四君子以收功斯言厥有旨哉
一淋帶赤白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曰脾傳之腎名曰疝瘕小腸冤
結而痛出
白一名曰蠱所以為帶下冤結也產寶帶下三十六疾乃十二 九痛七害五傷三固謂之三十六病也
陳自明雲婦人帶下其名有五因經行產后風邪入胞門傳于臟腑而致之肝病色HT 如青泥心病色
如紅
津肺病形如白涕脾病形如爛瓜腎病黑如HT 血人有帶脈橫于腰間病生于此故名為帶然亦不全
拘于帶脈徐用誠先生雲白屬氣赤屬血東垣先生雲血崩久則亡陽故白滑之物下流亦有濕痰流注
下焦或腎肝陰淫之濕勝或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為筋痿症之所受不同而治
亦各異也崔氏四花穴治赤白帶如神撮要取中極白環俞各灸十五壯腎俞灸隨年壯海藏謂帶病太
陰主之灸章門穴麥粒大各三壯神效
一婦人 瘕多屬血病 者堅也堅則難破瘕者假也假物成形古人有五積六聚七 八瘕
之名內
外所感不同治法亦當以類相從蠱者虫病也血病也雖內外所感其積于腹中與藏氣搏結乃成龍蛇
魚
鱉等物自有活性故名曰蠱非鼓脹無物空空之謂也當須識此經雲氣主噓之血主濡之若血不流積
凝而為瘕也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多因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動傷臟腑而成當與 癖諸症同治慎
勿妄傷元氣
一婦人不孕多因七情所傷致使血衰氣盛經水不調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色淡如水或紫
如血塊或
崩漏帶下或肚腹疼痛或子宮虛冷皆不能受孕經雲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經受病其在女子為不孕
故凡女子之孕育以血為主血不能自生而又以氣為主欲求種子之法亦惟以培補命門顧惜陽氣清
心寡欲使氣血充和不求子而得子乃天地自然之道也
一婦人屢墮胎者必以氣脈虧損而然而虧損之由有稟質之素弱者有年力之衰殘者有憂
怒勞苦而
困
其精力者有色欲不慎而盜損其生氣者此外如跌撲飲食之類皆能傷其氣脈氣脈有傷而胎可無恙
者非
先天最完固者不能而常人則未之有也且懷胎十月經養各有所主一月形如露珠乃太極動而生陽
天一生水謂之胚足厥陰肝脈主之經水即閉飲食稍異二月如桃花瓣乃太極靜而生陰地二生火
謂
之脹足少陽膽脈主之若吐逆思食名曰惡阻有孕明矣或偏嗜一物一臟之虛如愛酸物乃肝經只
能
養胎而虛也三月如清涕先成鼻與雌雄二器乃分男女手厥陰心胞相火所主胎最易動四月始受水
精以成血脈
形象手足順成手少陽三焦脈所主五月始受火精筋骨四肢已具毛發始生足太陰脾脈所主六
月始
受金精以成筋耳目皆成足陽明胃脈所主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游其魂能動左手手太陰肺脈所主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皮膚九竅皆成游其魄能動右手手陽明大腸脈所主九月始受石精百節畢備三
轉
其身足少陰腎脈所主十月神氣備足乃足太陽膀胱脈所主惟手少陰太陽無所主者專主之官無為
而已凡墮胎多在三五七月必當審察所由而預防之
一胎漏有母氣壯盛蔭胎有余而血之溢者此不必治有 氣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
者此胎陽
本虧而生子必萎小當助其胎不必治其漏他如怒動肝火脾虛不能攝血或血熱氣滯或脾腎兼虛三
焦氣血俱虛或勞倦傷而動血或偶因傷觸動血或沖任氣虛不能約製血滑易動者病各有所主也
一婦人轉脬由脬為熱所逼或忍小便俱令水氣迫于脬屈辟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
出不
得出內外壅滯脹滿不通故為脬轉其狀少陰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不可治妊娠轉胞者因胎長逼
迫于胞胞為所逼而側令人數溲胞即膀胱也轉胞與子淋不同小便頻數點滴而痛為子淋頻數出少
而不痛為轉胞間有微痛終與淋異
一產難橫生以兒方轉身產母用力逼之太早故致兒身未順而先露手臂但令母安然仰臥
穩婆以手
徐推兒臂下體令其正直複以中指摸其肩弗使臍帶攀系即生一法令產母仰臥以小針刺兒手腳心
三五次用鹽擦之手腳即縮上轉身而生
一產后諸症多屬于虛然亦有不虛者有全實者不可因丹溪之論執一不化陳自明雲產后
惡露不止
因傷經血或內有冷氣而臟腑不調故也薛立齋雲有肝氣熱而不能主血者有肝虛不能藏血者有脾
虛不攝血胃氣下陷不能統血脾經郁熱而血不歸源怒動肝火而血妄行肝經風邪而血沸騰又有氣
血俱虛者治勿拘泥又如產后昏暈古人多雲惡露乘虛上攻不知此症有二一日氣脫因產時去血過
多眼閉口開手冷六脈微細是也一日血暈本由氣血所致然亦有血壅痰盛形氣脈氣皆有余胸腹脹
痛上沖此血逆症也若胞衣不下亦有二端一因氣血虛弱不能傳送而別無痛脹但助其氣血即下一
因血入胞中脹大而不能下以致心腹脹痛喘急急宜用藥散血消脹胎衣自下又法以本婦頭發攪入
喉中使之作嘔則氣升血散胞軟亦自落矣
一婦人乳疾乳汁乃沖任氣血所化故下則為經上則為乳若產后無乳由于氣血之不足或
肥胖婦
人痰氣壅盛乳滯不行乳腫者因兒吮乳為口氣所吹致令乳汁不通壅結腫痛不急治之多成癰腫謂
之吹乳或因無兒飲乳或兒弱飲少余乳蓄結作脹或婦人血氣方盛乳房作脹以致腫痛憎寒壯熱不
吮通之必致成癰乳癰一症屬膽胃二府熱毒瓦斯血壅滯故初起腫痛發于肌表或發寒熱或憎寒頭
痛煩渴引冷至數日之間膿成潰竅稠膿涌出膿盡則愈若氣血虛弱久不收斂則難治
一婦人陰挺是因胞絡傷損或因分娩過勞或因郁熱下墜或因氣虛下脫陰中突出如菌如
芝或挺出數
寸痒痛牽引腰腹大都房室過度淫欲不遂多致此症治以升補固陰為主又婦人夜夢顛倒與鬼交通
由于臟腑空虛陽神不守故鬼氣得以乘之其狀不欲見人如有晤對時獨言笑或時悲泣是也又婦人
遺尿乃心腎之氣傳送失度之所為也故有小便澀而流者有失禁而出不自知者有產理不順致傷膀
胱遺尿無時又有胞寒藏冷而遺尿不禁治宜審察勿損真陰此皆婦人之病之大略也
<目錄>卷之四
<篇名>婦科症治
內容:血結月事不調
氣海 中極 照海
經閉
腰俞 照海
血崩不止
膈俞 肝俞 腎俞
命門 氣海 中極(下元虛冷白濁) 間使 血海 複溜 行間 陰谷 通裡
淋帶赤白 腎俞 血海
帶脈 中封 三陰交 中極(白帶) 氣海 腎俞 命門 神闕 身交(在少腹下橫紋中) 交
儀(在內踝上五寸) 營池四穴(在內踝前后兩邊池上脈) 漏陰(在內踝下五分微動脈上)
瘕
胃俞 脾俞 氣海 天樞 行間 三焦俞 腎俞 子宮 子戶 中極 會陰 複溜
不孕
三陰交 血海 氣海 命門 腎俞 中極 關元 陰廉 然谷 照海 胞門(在關
元左邊二
寸子藏門塞不受精妊娠不成) 氣門(在關元旁三寸)
一法灸神闕先以淨干鹽填臍中灸七壯后去鹽換川椒二十一粒上以姜片蓋定又灸十四
壯灸畢即
用膏貼之艾炷須如指大長五六分許
胎屢墮
命門 腎俞 中極 交信 然谷
產難橫生
三陰交 合谷
一治橫逆難產危在頃刻符藥不靈者灸至陰穴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其效如神(穴在
右腳小指
爪甲外側尖上)
產后惡露不止
中極
產后無乳
前谷
胎漏下血
氣門 穴在關元旁三寸灸各百壯
轉胞腰痛
十七椎穴 灸五十壯
欲絕產
臍下二寸三分灸三壯或至七七壯即終身絕孕
欲取胎
肩井 合谷 三陰交
產后血暈
支溝
乳癰膺腫
乳根
乳腫
少澤 臨泣
行經頭暈少腹痛
內庭
婦人蠱病
公孫(氣蠱)
太溪(水蠱)
行間(血蠱)
內庭(食蠱)
陰挺痒痛
少府 曲泉
繞臍 痛
氣海 關元
胞衣不下
三陰交(此穴同合谷針之下胎最速) 昆侖
婦人遺尿
橫骨 當陰門灸七壯
夜夢交感
三陰交 灸五壯男女同治
<目錄>卷之四
<篇名>小兒症略
內容:病之最難治者莫如小兒小兒口不能言古人謂之啞科凡一切疾痛 痒莫由達之醫人醫
者以意消
息其表裡虛實則誠有難然者也然最易治者亦莫如小兒小兒臟腑雖脆弱固易受病卻是一片天真
之氣全無七情六欲其中病也必先見于形色觀色之晦明即可知其寒熱又必發于聲音審其聲之宏
細即可知其虛實又水鏡訣有三關脈辨色以驗五臟醫者心誠求之果能得其虛實取效甚速此又治
之易易也錢仲陽小兒脈訣雲弦急氣不和沉緩為傷食促急是虛驚風浮冷沉細消息得其端脈亂者
不治又全幼心鑒有按眉端法介賓以強弱緩急四脈驗小兒病最為得要思其難以圖其易則難者不
難視為易不識其難則易者不易常見世俗時醫執守數方以為的將小兒之病以作射的之矢其中我
力也不中爾命也嗟乎何其輕嘗淺試忍心夭折一至于此吳中葉氏有諷切之言謂近時俗醫所用藥
餌不分氣血陰陽初則疏散繼為清解未從消導盡此不效別無方法托言服藥已疲且緩藥數日待其
自愈倘有變症希企掩飾而已更有病家延集多醫以為合謀商酌必然穩安不知築室道旁雜無成見
內有稍通道者主立一方眾醫傳視僉曰正合吾意或加一味或減一味虛應在事之情迨藥不中病
群相推諉或僥幸成功各夸己能並不識在經在絡湯藥亂投即病家亦不知誰咎誰功妄加毀譽此等
風氣
開自庸醫富室而醫事幾為若輩壞矣予亦有醫愿數則附錄于后以明醫道實為軀命所關絲毫不可
率略而小兒尤必加謹焉
一驚風有急慢二症急驚之候壯
熱痰壅竄視反張搐搦顫動牙關緊急口中氣熱頰赤唇紅飲冷便結脈浮洪數此肝邪有余而風
生熱
熱生痰痰熱客于心膈間則風火相搏故其形症急暴陽症也實症也當先治其標后治其本慢驚之候
多
由吐瀉因致氣微神緩昏睡露睛痰鳴氣促驚跳搐搦或乍發乍靜或身涼身熱或肢體逆冷或眉唇
青赤面色淡白但其脈遲緩或見細數此脾肺氣虛肝邪無製因而侮脾生風故其形氣病氣俱不足陰
症也虛症也當專顧脾胃以救元氣若慢脾之症由慢驚之后吐瀉損脾面赤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
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切牙床手足微搐或身冷或身溫或四肢冷脈沉微此病傳已極總歸虛
處惟脾所受若逐風無風可逐療驚無驚可療于此不審其因泛用祛風化痰之劑則促其危矣又撮口
臍風由胎中受熱或初生不慎風寒遂致聚唇撮口眼閉口噤啼聲如鴉或聲不能出或舌上如粟或口
吐白沫或痰鳴氣喘甚者舌強面青腹脹青筋吊腸牽痛七日內
病者百無一生百日內病甚者亦多不治若因風動入
臍或冷氣傳于脾絡以致前症者口內
有小泡急掐破去其毒水以艾灸臍中亦有得生者治法多端無如灸法神妙
一龜背者因小兒初生客風吹脊入于骨髓小兒元氣未充腠理不密易為風邪所乘或痰飲
蘊結風熱
交攻亦致此症雞胸者由肺熱脹滿攻于胸膈或乳母多食五辛熱物及兒食宿乳而成錢仲陽雲肺主
氣實則悶亂壅迫干胸間乃成雞胸之症
一小兒羸瘦肚大多屬疳症如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號哭胸陷是為丁奚
如虛熱
往
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虫煩渴嘔噦是為哺露又腦后項邊有如彈丸按之轉動軟而不痛其內有虫不速
針出則內食臟腑肢體癰疽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高是為無辜疳若見白膜遮睛或瀉血而瘦此
為肝疳又名筋疳亦名風疳錢仲陽雲小兒諸疳皆因脾胃虧損內亡津液虛火妄動或乳母六淫七情
飲食起居失宜致兒為患又因食積腹大多緣脾胃陽氣不足虛寒作脹東垣雲寒脹多熱脹少若脾胃
不虛則運化以時何致腹膨脹大此崇本之論非一家言也
一泄瀉霍亂由于六淫外侵調護失常乳食不節有冷有熱有食積三者之不同也冷者脾胃
虛寒水谷
不化小便白而大便青或如糟粕手足厥冷或兼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體乍
涼乍熱面黑氣喘者不治熱者脾胃有濕大便黃而小便赤口干煩渴四肢溫暖亦有兼暑受熱而
作吐
瀉者若唇深紅內熱大甚不退者不治食積者因傷食過度脾胃積滯腹脹發熱吐如酸醋氣瀉如敗卵
臭此其候也總之吐瀉不止臟氣日衰多成慢驚之症可不慎乎若霍亂與吐瀉又稍有不同霍亂之來
暴而疾吐瀉之症徐而緩或以寒涼傷胃或犯時氣陰濕或因飲食失宜皆能致之醫者當此緊要關頭
不可無定見
一小兒夜啼有脾寒有心熱如夜屬陰陰勝則脾藏之寒愈威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
中作痛故
曲腰而啼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為脾寒亦曰胎寒若見燈愈啼者心熱也心屬火見燈則
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氣熱是也究其所自多由心氣之不足或觸
犯禁忌狀若鬼崇者亦有之
一小兒心脾有熱舌下有形如小舌者名曰重舌舌腫硬不柔和者名木舌若舌下有紫脈牽
絆不語啼
哭名絆舌用布針刺脈上數針即愈
一小兒語遲錢氏雲心之聲為言小兒數歲不語由妊母卒有驚動邪乘兒心致心氣不足故
不能言也
有稟父腎氣不足者有乳母五火遺熱閉塞氣道者有病后津液內亡會厭干涸者亦有脾胃虛弱
清氣不升而言遲者宜隨經用治
一小兒口轉屎氣經雲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清者上出于肺濁者下出于
胃清濁
相
干命曰亂氣故宜上者反下宜下者反上此不獨小兒為然凡肺胃傷冷陰陽淆亂者多致此病小兒
臟腑脆弱宜溫而不宜寒若乳母喜食寒涼寒氣流入乳中小兒吮食不得下化並胃中積濁轉逆而作
屎氣非若胃熱口臭之沖人鼻也
一陰腫疝氣多由寒邪所郁陰囊偏墜腫痛不可忍或小腹痛引腰脊攣曲身不能直卒然腫
痛或坐地
多時或邪氣外襲亦有為虫蟻吹者皆得以致此
一癲癇病錢仲陽雲小兒發癇因血氣未充神氣未實或為風邪所傷或為驚怪所觸亦有娠
妊七情驚
怖所致如面赤目瞪吐舌嚙唇心煩氣短其聲如羊者曰心癇面青唇青兩目上竄手足攣掣反折其聲
如犬者曰肝癇面黑目振吐涎沫形體如尸其聲如豬者曰腎癇面如枯骨目白反視驚跳反折搖頭吐
沫其聲如雞者曰肺癇面色痿黃目直腹滿自利四肢不收其聲如牛者曰脾癇凡有此症先宜看耳后
高骨間先有青脈紋抓破出血可免其患此皆元氣不足之症也又有
驚癇心神恍惚或語言鬼神喜笑不休有風癇怵惕怔忡痰涎泄瀉有食癇脾土虛弱飲食停滯夜
多漩溺
若眼直目牽口噤涎流肚膨筋搐背項反張腰脊強勁形如死狀終日不醒則為瘥矣
一痞氣在腸胃之外膈膜之間非可以消伐推蕩而去總由飲食不節脾胃傳化不及則胃絡
所出之道
漸有留滯日以益大因成痞矣或感寒發熱熱后胃氣未清不自知戒口腹則食以邪留最易成痞治
此者不識從胃氣推求則痞未消而元氣已憊矣
者筋脈拘急 者筋脈張縱也素問雲心脈急甚者螈 脾脈急甚者亦為螈 靈樞雲心
脈滿大癇
筋攣肝脈小急亦癇 筋攣有風熱有虛寒經雲肝主筋而藏血血虧陽火熾盛筋無所養多致此病
營分因寒傷筋為拘急小兒吐瀉后脾胃虧損與夫陽氣脫陷者亦多患之人有忽得痴呆者失志之病
也憂思過甚志不能轉移心神因之失守心胞之絡氣結痰凝故冥頑不靈又有夢魘鬼擊者由于心志
不交心藏神腎藏志人寐納氣于腎腎有所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肝之魂肺之魄化變百出而為
邪魘鬼擊氣不得升呼不得出甚則一夜數發虛人小兒多有之靈樞淫邪發夢篇可參考焉
一癲狂風癇五痙螈 各有不同難經曰重陰者顛重陽者狂狂為痰火實甚顛為心血不足
脈經曰陰
附陽則狂陽附陰則顛顛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語有頭無尾穢潔不知積年累
月不愈俗呼心風此志愿高碩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狂者病發之時猖狂剛暴如傷寒陽明大實發狂
罵詈不避親疏甚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能或與人語所未常見之事如有邪依附者
是也風癇者由熱甚而風燥發則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螈 抽掣目上視或口目 邪或
口作六畜之聲時發時止與痙病相似然痙病身強直反張如弓不如癇之身軟也夫痙者即后人誤為
病也仲景雲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是也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
熱汗出名曰柔痙所謂剛痙者為中風發熱重感于寒而得之所謂柔痙者為太陽發熱重感于濕
而得之后
人方論乃以無汗為表實有汗為表虛不思濕勝者自
多汗出治者誤為表虛而行溫補能不重增大筋之熱歟
一雀盲晝視通明夜視罔見因稟陽氣衰弱遇夜陰盛則陽愈衰故不能見物也
一口噤不吮乳因初生試口不淨惡穢入腹則令腹滿氣短不能吮乳或為風寒所侵眼閉口
噤啼聲漸
小或不能出聲或口吐白沫或唇緊撮口或吼氣喘急喉痰潮響甚者舌強面青腹脹青筋吊腸牽痛
百日內病甚者多不治
一小兒脫肛瀉血巢氏雲實熱則大便閉結虛寒則肛門脫出多因吐瀉脾氣虛肺無所養故
大腸之氣
虛脫而下陷又脾胃有傷營衛虛弱諸經之血行失常道故下為瀉血若臟腑撮痛亦主于脾胃經雲痛
者陰也又曰痛者寒氣多也雖謂多由積滯然脾胃不虛則運化以時何有積滯若胃氣無傷而腹中和
暖則必無留滯作痛是痛者多由乎虛寒也
<目錄>卷之四
<篇名>小兒症治
內容:急慢驚風
百會 水溝 合谷 大敦 行間 囟會 上星 率谷 尺澤(慢驚) 間使 太沖
印堂(灸
撮口臍風
然谷
一法以艾小炷隔蒜灸臍中俟口中覺有艾氣即效凡臍風症必有青筋一道自下上行至腹
而生兩岔
即灸青筋之頭三壯若見兩岔即灸兩處筋頭各三壯十治五六否則上行攻心不救
慢脾風
脾俞
龜背
肺俞
雞胸
乳根
羸瘦骨立
百勞 胃俞 腰俞 長強
食積肚大
脾俞 胃俞 腎俞
泄瀉
胃俞 水分 天樞 神闕(腹痛乳利甚妙)
霍亂
水分(轉筋) 外踝尖上三壯
夜啼心氣不足
中沖
疳眼
合谷
重舌
行間
氣弱數歲不語
心俞
口中轉屎氣 因母食寒涼所致
中脘 灸九壯大人十四壯
陰腫
昆侖
疝氣
會陰 大敦
五癇 先怖恐啼叫乃發
前頂(灸頂上旋毛中炷如麥大三壯及耳后青絡脈)
長強 囟會 巨闕 章門 天井 內關 少沖
風癇 先出手指如數物狀乃發也
灸發際宛宛中三壯 神庭(治吐舌角弓反張)
豬癇 病如尸厥口吐青沫作豬聲
巨闕 灸三壯 百會 神門
羊癇 目瞪舌吐作羊聲
百會 神庭 心俞 肝俞 天井 神門 太沖
馬癇 張口搖頭身反折作馬鳴
百會 心俞 命門 神門 仆參 太沖 照海
牛癇 善驚反折手掣手搖
大杼 鳩尾(尖下五分灸三壯不可多)
雞癇 張手前仆提住即醒
申脈
驚癇如狂 灸炷如小麥大三壯
金門 仆參 昆侖 神門 解溪
痞氣
中脘 章門 臍后脊中(七壯)
雀目 夜不見物
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內廉橫紋頭白肉際各一炷如小麥大
口噤不吮乳 初生七日內得此症是客風中臍循流至心脾二經遂使舌強唇撮
承漿(穴在唇棱下宛宛中) 頰車(穴在耳下曲頰骨后) 以上二穴(各灸七壯)
唇緊
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壯又兼承漿三壯
吼氣
灸無名指頭二壯
脫肛瀉血臟腑撮痛不可忍
灸百會二壯
<目錄>卷之四
<篇名>外科症略
內容:夫人之有生死主于氣血榮枯人之有疾病由于氣血之失其常度故癰疽之發或由氣熱傷
血或由血
熱傷氣總之經絡阻隔血氣凝結然亦有陰症陽症表裡虛實之不同經雲五臟菀熱癰發六腑又雲六
腑不和留結為癰又雲諸痛痒瘡皆屬于心肺乘肝則為癰腎移寒于肝癰腫少氣脾移寒于肝癰腫筋
攣此皆臟腑之變又不專主于熱專屬于外也集驗雲癰疽之名雖有二十余症而其要有二陰陽而已
發于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發干陰者為疽為冷為虛故陽發則皮薄色赤腫高多有椒眼數十而痛陰發
則皮濃色淡腫硬如牛頸之皮而不痛又有陽中之陰似熱而非熱雖腫而實虛若赤而不燥
欲痛而無膿既浮而複消外盛而肉腐陰中之陽似冷而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燥有膿而痛外雖
不盛
而內實煩悶陽中之陰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陰中之陽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而又有陽變而為陰者
草醫涼劑之過也陰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然陽變陰者其症多猶可返于陽故多生陰症變陽
者其症少不能複為陰矣故多死然間有生者此醫偶合于法百中得一耳薛立齋雲癰疽有五善七惡
飲食如常動息自安一善也便利調勻或微見干澀二善也膿潰腫消水漿不臭內外相應三善也神彩
精明語聲清亮肌肉好惡分明四善也體氣和平病藥相應五善也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眼角向
鼻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氣息綿綿脈病相反膿血既泄 腫尤甚膿色臭敗痛不可近二惡也目
視不正黑暗緊小白暗青赤瞳子上視晴明肉陷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面青唇黑便污未潰肉黑
而陷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已潰青黑筋腐骨黑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發痰嘔吐
氣噎痞塞身冷自汗耳聾驚悸語言顛倒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症見五善
病在腑者輕症見七惡病在臟者危凡五善之中見一二善症瘡可治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症宜深
懼之太抵虛中見惡症者不可救實症無惡候者自愈臨症之時最宜詳細明察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
少穴遠近有宜內治者有宜外治者元戎雲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
內內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經雲陷者灸之灸乃從治之意凡瘡瘍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結化
堅引毒外出移深就淺功效勝于藥力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少陽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
致不救亦有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陽將絕其脈必浮數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宜其
危也又精要雲腦
為諸陽之會頸項近咽喉腎俞為致命之所俱不可灼
艾苟不知宜忌一概混施非徒無益而反害之瘍醫雖屬外科然其觀色脈辨陰陽晰
經絡分虛實未有不精乎內而能明乎外者也
<目錄>卷之四
<篇名>外科症治
內容:一切瘡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此從治之法
也有回生
之功法用大蒜頭去皮切三文錢濃安瘡上用艾炷于蒜上灸之三壯換蒜複灸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
殺其大勢不能為害如瘡大用蒜搗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敗再換如不痛不起發不作膿或陰
毒尤宜多灸而仍不痛不起發不作膿者不治此氣血大虛之候也
發背
心俞 委陽(一曰在尻臀下一寸六分大腿上有縫)
騎竹馬灸法 主治一切癰疽惡瘡發背婦人乳癰
法用薄篾一條以男左女右手臂腕中自尺澤穴橫紋量起至中指端盡處截斷為則卻用竹
扛一條令
病者脫去上衣正身騎定使兩人前后扛起令病患腳不著地仍令二人扶之勿使傴僂搖動卻將前所
量篾從竹扛坐處尾 骨下著扛量起貼脊直上至篾盡處用墨點記此非灸穴更用薄篾量手中指同
身寸二寸平于脊中墨點處各開一寸是穴灸五七壯一曰疽發于左則灸右發右則灸左甚則左右皆
灸蓋此二穴乃心脈所過之處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灸此則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屢
試屢效 左右搭手兼灸會陽
腦頂后疽 一名天疽俗名對口
男左女右腳中指下俯面第三紋正中用蘄艾灸七壯
乳癰疽岩 乳氣 乳毒 侵囊(近膻中者是) 肩 靈道 溫溜(小人七壯大人二
七壯) 足
三裡 條口(乳癰) 下巨虛(各二七壯)
肺癰
膻中 肺俞 支溝 大陵 腎俞 合谷
大淵
項上偏枕
風門(灸二七壯)
玉枕發 生腦后發際中腫起引鼻閉塞
風府(穴在項后入發際一寸灸三七壯)
項疽 生于項中當脊不能回顧
天宗(在肩胛骨下有陷處灸七壯)
疔瘡
用大蒜爛搗成膏涂疔四圍留瘡頂以艾炷灸之以爆為度如不爆難愈宜多灸至百余壯無
不愈者
鼻疔 生于鼻內痛引腦門不有運氣(牙閉不開鼻大如瓶色黑者不治)
腕骨(穴在掌末側陷中灸七壯炷如綠豆大)
黑疔 生耳中赤腫連腮
后溪(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后捏拳橫紋盡處灸七壯)
頰疔 生面頰骨尖高處發時寒戰切牙口不能開
外關
注節疔 生指節縫中腫痛連肘臂
合骨
合疔 一名虎口發有小黑泡起大指節尾中
內關 間使
鬢疽
伏兔
唇疽
犢鼻
牙疽
外踝尖上灸三壯炷如綠豆大
瘰疽 生耳下半寸形如雞子膿長流經年不瘥
天井(穴在肘外一寸灸三七壯)
透腦疽 生當鼻上如雞子堅硬按痛連心
中都
對口疽 生項后
神門
虎口疽 生承漿內
后頂
發疽 生當背脊外兩旁堅赤而腫近膏肓穴
心俞
背疽症不一有背氣發 蓮子發 荷葉發 脊發
當觀其色赤腫痛易治又須得月令生身則吉
春黃夏黑不治如得月令急以騎竹馬法灸之須服乳香托裡散
綠豆粉(一兩) 乳香(五錢研細) 甘草浸湯調下二錢專托毒瓦斯不使入心再用
國老膏
大粉草(五兩)銼細用長流水浸一宿慢火瓷器內濃煎去滓再煎如飴糖每服一二匙用無
灰酒調下
候利為度良久 腫漸漸消去視其漸消第三日便安矣但灸瘡 發異常內如虫行形狀流出清水四
五日方定仍服
五香連翹飲
沉香 木香 丁香 乳香(另研) 連翹 升麻 射干 木通 生黃 大黃(略炒)
粉草
獨活(五
錢) 麝香(二分) 桑寄生(一錢五分) 共十四味除麝香一味余皆入銀器內煎好再下麝香和
勻溫服能疏散郁毒之氣
救膜護心丸
白礬(一兩生研) 黃蠟(五錢溶化入礬和勻急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或米飲或酒下
未破皆效)
此表裡內外相須調治大可活人功效匪淺
腎疽 生十四椎兩旁
合陽
附骨疽 生腳外魚肚上一雲環跳穴痛恐生附骨疽也
大陵 懸鐘 昆侖 兌疽 生臂上兌肉端
神門
穿骨症 生手掌后三寸兩筋間大如雞子堅如石(按痛至骨)
神門
樂疽 生臂內堅如鵝子按之痛徹骨時惡寒
腋門
疽 發于肩腋相連腫
會宗
魚肚疽(一名蛇頭疔)發于手中指中節令人寒戰切牙
合谷
心疽 當心兩乳之中先熱后寒赤腫引背痛
陰谷
咬骨疽 生于裡股無形作痛蓋毒瓦斯在骨中所發
陰包(在膝上四寸兩筋中灸三七壯)
疽 生陰器之右連陰子腫者痛引兩脅
蟊溝
坐馬疽 生陰前后中間在右名下馬癰在左名上馬癰在內尖頭者名鸛口疽
用前隔蒜灸法宜先服護心散以防火氣入內
淵疽 發于肋下一竅有聲如嬰兒泣用膏藥或紙貼之則不能出聲
陽陵泉
腿骨疽 發于大腿之側痛甚徹骨皮膚不腫不赤
絕骨
陰疽 在內股其形長闊二寸許下易治上難治其色微赤痛甚曲膝不能屈伸
商邱
腹疽 生于臍下橫而微腫痛甚牽引脊背
箕門
穿踝疽 生內踝骨中發腫內外痛甚不能行動
隱白
魚口疽 發于少腹之下腿根之上摺紋縫中(一名便毒又名血疝)
隱白
喉癰 生咽喉之下赤腫連喉痛甚不能飲食
少沖
癰 生臂上連肩青腫長而堅者
少海
肘癰 生肘尖上不能舒伸令人肩背痛
間使
石榴癰 發于臂上各經俱有先腫后皮翻開無法可治惟用菊花湯洗淨又用菊花燒灰同
輕粉和勻
敷之
天井
胸癰 生兩乳中上二寸其症頭痛心虛體倦其色赤腫
門
脅癰 發于右脅下長五寸許闊三寸微腫寒戰小腹痛
沖門
氣癰 生胸間乳上三寸赤腫痛甚
靈道
赫癰 生臍旁大如瓜凸出如癭瘤
陰谷 築賓
胃癰 生于左者名胃口疽生于右者名胃口癰
曲池 內關
腎癰 自腎俞穴起
會陽
幽癰 生臍下五寸大如鵝子令人寒戰切牙痛連兩脅
築賓
褲襠癰 生于陰器之底近肛邊陰子腫赤痛連腰背
三陰交
手背癰
中渚
瘰
間使(灸五壯左灸右右灸左) 外關(灸三壯結核同治) 天井(灸五壯)
內服養營湯其 自消惟一二個不消者用癩蝦蟆一個剝去皮蓋瘰 上用艾灸七壯立消
蜂窠 自左邊起竅皆出膿
肩 曲池 此二穴乃治 之秘法也
天池 天井 三間
錐銳 自右邊生起
肩 曲池 天井
盤蛇 延頸生者
肩尖(即肩 ) 肘尖(即曲池) 人迎 肩外俞 天井 騎竹馬灸三七壯
瓜藤 胸前生者
肘尖 少海 騎竹馬灸
馬刀 腋下生者
淵腋 支溝 外關
足臨泣(頭腋俱治) 間使(治生耳后入發際微腫硬如石引頭痛 灸二七壯)
凡瘰 出于頰下及頰車邊者當于手足陽明經取穴治之然肩 曲池二穴亦妙
合谷 足三裡 (以上感毒深者灸后再二三報之)
隔蒜灸法 用獨蒜片從后發核上灸起至初發母核而止多灸自效
癭瘤 男左灸十八壯右十七壯女左十八壯右十七壯
天突(治一切癭瘤初起者甚妙) 通天 雲門 臂 曲池(治血肉筋氣石耳后五癭)
中封(
大椎(頭癭) 風池 氣舍 會 天府 沖陽
身面 疣
當疣上灸三壯即消亦有止灸一壯以水滴之自去
癮疹
曲池 陽溪 天井
瘡疥
風門 間使 合谷 大陵(胸前瘡疥)
侵腦 在目銳 穴中發下一寸其症寒戰發熱雙目痛
支正
風眉 生兩眉間長如生爪皮赤腫引兩目侵眉痛難忍
陽谷
馬口瘡 生于鼻下腫痛大如馬刀
門
魚腮 生耳下腮中發時連牙痛
四瀆
龍泉毒 生人中內
百會
肩風 生肩上青腫甚者痛連兩脅
肩貞
流注 生起于缺盆穴氣複合于天樞穴
梁邱
氣痞 生腹皮裡膜外狀如覆杯
章門
鶴膝風 發于膝內股腫疼甚者見青筋引足心痛此症系二陰不足
三陰交 膝眼(穴在膝下兩旁陷中)
腋氣
凡腋氣先用快刀剃去腋毛乃用好定粉水調搽患處六七日后看腑下有一點黑者必有孔
如針大或
如簪腳即氣竅也用艾炷如米大灸三四壯永不再發
毒瘡久不收口
凡患癰疽潰后久不收口膿水不臭亦無死肉者此因消敗大過以致血氣虛寒不榮肌肉治
失其宜便
為終身之患須內服十全大補湯等藥外用大附子以溫水泡透切作二三分濃置漏孔上以艾灸之或
以附子為末用唾和作餅灸之亦可隔二三日再報之不三五次自然肌肉長滿而宿患平矣
黃蠟灸法
先以濕面隨癰疽腫根作圈高寸余實貼皮上如井口形勿令滲漏圈外圍布數重防火氣烘
膚圈內
鋪蠟
屑三四分濃次以銅漏杓盛桑木炭火懸蠟上烘之令蠟化至滾再添蠟屑隨添以井滿為度皮不痛者
毒淺灸至知痛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去火杓即噴冷水少許于蠟上俟冷起蠟蠟底之色
青黑此毒出之征也如漫腫無頭者亦以濕紙試之于先干處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者二三次
即潰不斂四圍頑硬者即于瘡口上灸之蠟從孔入愈深愈妙其頑腐瘀膿盡化收斂甚速
豆豉餅灸法
癰疽發背已潰未潰用江西淡豆豉為末量瘡大小黃酒合作餅濃三分置患處灸之餅干再
易一餅如
已有瘡孔勿覆孔上四布豉餅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熱勿令肉破如熱痛急易之日灸三度令瘡孔
出汗即瘥
蠐螬灸法
疳 惡瘡諸藥不驗者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口上以艾灸之七壯一易不過七枚無不效者
神燈照法
方用 朱砂 雄黃 血竭 沒藥(各二錢) 麝香(四分)
共為細末每用三分紅綿紙裹藥搓捻長七寸麻油浸透用火點著離瘡半寸許自外而內周
圍徐徐照
之火頭向上藥氣入內毒瓦斯隨火解散自不致內侵臟腑初用三根漸加至四五根候瘡勢漸消時仍照
之但照后即用敷藥圍敷瘡根比瘡暈大二三分為率瘡口用萬應膏貼之如干及有膿用豬蹄湯潤洗
之
如已潰大膿瀉時不必用此照法惟初起七日前后即起發法能使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不起發者
即起發不腐者即腐實有奇驗
桑柴火烘法
凡癰疽初起腫痛重若負石堅而不潰者用新桑樹根劈成條或桑木枝長九寸劈如指粗一
頭燃著吹
滅用火向患處烘片時火盡再換每次烘三四枝每日烘二三次以知熱腫潰肉腐為度此古法也但桑
柴火力甚猛宜干未潰之先可以生發陽氣速潰速腐若已潰之后或瘡口寒或天氣寒或肌肉生遲者
亦須烘之使肌肉常暖法以桑木燒作紅炭以漏杓盛之懸患上自四圍烘至瘡口或高或低總以瘡知
熱為度每日烘后再換敷貼之藥蓋肌肉遇暖則生潰后烘法亦瘍科所不可缺也
<目錄>卷之四
<篇名>硯丞醫愿
內容:人之有生稟受五氣養以五味 為五色發為五聲五者相得氣血和平五者一失疾 乃生
由外之
陰
臟剖腹湔腸極形無尚多出神奇理明義暢非謂萬病盡可生全膏肓骨髓視之了然慨夫晚近風氣浸
薄冬不潛陽雷電間作未春先榮未秋先落根淺干柔花嬌實剝其在于人質鮮古朴朝夕營營聲色
利貸仁濃少存神氣蕭索夭折匪天本根先斷我心鑒此游藝醫林會以儒理出以佛心參形合數援古
症
今七方十劑運用時欽究慚淺學是用規箴
<目錄>卷之四
<篇名>本愿五則
內容:一拙性耽閑散且有希夷先生之癖時或懶于酬應故不敢懸壺以完吾璞
一診病必詳問病因參以色脈務得其表裡虛實不敢少存率略
一立方不拘大小奇偶必法古而不滯于古務期當理中病
一用藥不取隱僻奇異之品用引不過借以引經不學時習多選新奇希貴之物以標異邀名
一病有萬變治亦有萬變非具聖明之質不能盡徹其微予或心有疑似即使就正明哲不敢苟且
<目錄>卷之四
<篇名>不治五則
內容:一貪欲無度怪僻反常者不治
一有挾自任輕醫試藥者不治
一病家亂雜疑忌多端者不治
一家人怨詈與病患違忤者不治
一不守醫戒陽奉陰違者不治
凡此五者皆由人作苟自知所病不治亦治明者鑒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