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書名:經絡考

<篇名>經絡考
書名:經絡考
作者:張三錫
朝代:明‧萬曆三十七年
年份:西元1609年

<目錄>
<篇名>自序
內容:張三錫曰︰臟腑陰陽,各有其經,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以定經,循其流,以尋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
在,猶適燕而南行,豈不愈勞而愈遠哉?方書雲︰“不讀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誠確論也,世人以經絡為針灸家
書,皆懵然罔究,妄舉妄譚。即如頭痛一症,左右分經,前后異同;同一腹痛也,而有中脘、當臍、少腹之分;同一害
眼也,而有大 、小 、黑珠、白珠、上下胞之異。在肺而用心藥,則肺病不去而複損心經;在血而用氣藥,則氣反傷
而血病益滋。東垣曰︰傷寒邪在太陽經,誤用葛根湯,則引邪入陽明。是葛根乃陽明經藥,非太陽經藥也。即此而推,
其夭于藥者不知其幾矣﹗仁人君子,慎勿輕議,當留心于此焉﹗今將《素》、《難》、《靈樞》等經,及滑伯仁《十四
經絡發揮》,纂其最要者,為《經絡考》。

<目錄>
<篇名>經脈
內容:\r仰人尺寸之圖\p06-d32a1.bmp\r
\r伏人尺寸之圖\p06-d32a2.bmp\r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故曰︰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目錄>經脈
<篇名>肺手太陰之脈
內容:起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
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然而喘咳,
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咳,煩心胸滿, 背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
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 ,音糅。瞀,
音務)。
此言肺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一經之經脈也。凡言手者,以其井、滎、俞、經、合等穴,皆起于手也。凡言足者,以
其井、榮、俞、經、合等穴,皆自足而始也。起,發也。中焦者,中脘也,在臍上四寸。胃口,胃之上脘(臍上五寸)。
絡,猶兜也,如人橫線為絡,以兜物也。循,巡也。膈,隔也。凡人心下有膈膜,前臍鳩尾,后齊十一椎(即脊骨),
周遭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肺系者,喉嚨也。喉以候氣,下接于肺。肩下、脅上際曰腋。膊下、對腋
處為 ,肩肘之間也。 盡處為肘,肘以下為臂。廉,隅也。手掌后高骨旁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曰魚,魚際
者,謂掌骨之前,大指本節之后,其肥肉隆起處,統謂之魚,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端,杪也。按︰本經《營衛生
會》、《五味》、《邪客》、《刺節真邪》等篇,言人身有前三焦者,宗氣出于上焦,即所謂積于胸中;又謂之積于膻
中也,出喉嚨以司呼吸。其營氣者,陰精之氣也,由中焦之氣,陽中有陰者,隨上焦之氣,以降于下焦,而生此陰
氣,故曰清者為營;又謂之營出于中焦者是也。然營氣陰性精專,隨宗氣以營運經隧之間,故謂之營行脈中者是也。其
衛氣者,陽精之氣也,由下焦之氣,陰中有陽者,隨中焦之氣以升于上焦,以生此陰氣,故曰濁者為衛;又謂之衛氣,
出于下焦者是也。然衛氣陰性 悍,不隨宗氣而行,而自行于各經皮膚、分肉之間,故謂之衛行脈外是也。茲手太陰之
脈,起于中焦以至下文(雲雲),本言宗氣與衛氣同行,而衛氣不與焉者也,即《靈樞經‧營衛生會》篇所謂與營俱
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複大會于手太陰矣。然此特言脈經營運之始爾。起于中焦者,
即《生會》篇所謂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者是也。言由
谷氣入胃,其精微之氣,起于中焦,下絡大腸,以肺與大腸相為表裡也;轉巡胃,出上口,屬之于肺,即從肺系橫出腋
下。蓋由胸博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下循 內,歷天府、俠白,行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兩經之前,
下入肘中,抵尺澤穴,即《生會》篇所謂上焦出于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也,
既下肘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太淵,以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至少商而止
也。其支者,如木之有枝,以其自直行之脈而旁行之也。臂骨盡處為腕,脈之大隧為經,交經者為絡。蓋本經脈雖終于
大指,而絡脈之行,從腕后之列缺穴,交于手之陽明經,而由合谷、二間、三間以至于商陽穴,又商陽而上行也。是動
則為肺脹等症者,是經變動,則有此等。《難經》以是動為氣,馬玄台引經斷為非,最是。(膻,音袒)

<目錄>經脈
<篇名>手太陰肺經圖
內容:\r手太陰肺經圖\p06-d32a3.bmp\r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主藏魄。四垂如蓋,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臟
之氣,為諸臟之華蓋。人有二喉,前喉為喉嚨,通于五臟,主氣出入。《靈樞經》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后喉
為咽喉,主納水谷,通于六腑。《靈樞》又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難經》曰︰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半,長一尺二
寸九節。咽門重十二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素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靈樞》雲︰肺小則少飲,
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痺、喉痺、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奔迫肺,善脅下痛;肺堅,
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痺,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
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高濃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
也。

<目錄>經脈
<篇名>肺經諸穴歌
內容:馬玄台曰︰欲明經絡,須熟穴名。但徐氏《歌》俱自井滎而始,殊非本篇各經起止正義,滑氏《歌》,合于起止,似
欠妥,讀者難之。今各陰經照滑氏,陽經照徐氏,則合于起止,且長短句法學人頗便,若穴名既熟,則經脈之然矣。俗
醫曰︰吾大方脈,非針灸科何須識穴,此其所以為庸下,而不能入軒岐正脈也。
手太陰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俠白下尺澤,孔最見列缺,經渠太淵下魚際,抵指少商如韭葉。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太陰肺兮出中府,雲門之下一寸許,雲門璇璣旁六寸,巨骨之下二骨數,天府腋下三寸求,俠白肘上五寸主,尺
澤肘中約紋論,孔最腕上七寸取,列缺腕上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是,太淵掌后橫紋頭,魚際節后散脈舉,少商大指
端內側,鼻衄刺之立見止(雲門,巨骨下俠氣戶旁二寸陷中,去中行任脈六寸。氣戶,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
去中行任脈四寸,去膺窗四寸八分。俞府,巨骨下,璇璣旁二寸陷中。璇璣,天突下一寸。天突,結喉下四寸宛中。右
挨穴之法由天突起至璇璣,由璇璣至雲門,其法甚簡,后仿此)。
\r手太陰肺經之圖\p06-d32a4.bmp\r

<目錄>經脈
<篇名>大腸手陽明之脈
內容: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間,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出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
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痺,肩前 痛,大指、
次指痛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複,為此諸病。( ,語口切。頰,鳩藥切。鼽音求,衄音扭)
此言大腸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二經也。大指次指者,手大指之次指,即第二指,名食指是也。肺經本出于大指,而
大腸經則出于次指,茲言大指次指者,乃大指之次指,非言既出于大指,而又出于次指也。合谷者,本經穴也(俗名虎
口)。肩端兩骨間為 骨。肩胛上際處為天柱骨。缺盆,足陽明胃經穴也。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言大腸者、乃
手陽明經之脈,受手太陰之交,遂起于指之端,循此次指之商陽、二間、三間之上廉,出合谷穴,在兩骨之間,又上陽
溪穴,即兩筋間 又循臂之上廉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裡,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循 外之前廉,歷肘 、五裡、
臂,以上肩之肩 穴,又出 骨之前廉,循巨骨穴,上出天柱骨之會上,會于大椎,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
經脈,外絡繞肺臟,複下膈,當天樞之外,會屬于大腸;其支別者,雖由偏歷而入,又自缺盆上行于頸,循天鼎、扶
突,上貫于頰,人下齒縫中,複出夾口兩吻,相交于人中之內,左脈往右,右脈往左,上挾鼻孔,循禾 、迎香而終,
以交于足陽明胃經也。此經有病,則見目黃鼻鼽等症。

<目錄>經脈
<篇名>手陽明大腸經圖
內容:\r手陽明大腸經圖\p06-d32a5.bmp\r
《平人絕谷》篇伯高曰︰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升,水七升半。《難經》曰︰大腸重二
斤十二兩。按︰直腸曰直,則大腸周遭疊積,當名曰回。
《難經》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靈樞‧本藏》篇曰︰腸應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
腸薄,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目錄>經脈
<篇名>大腸經諸穴歌
內容:手陽明廿穴名,循商陽二間三間而行,歷合谷陽溪之俞,過偏歷溫溜之濱,下廉上廉三裡而近,曲池肘 五裡之
程,臂 肩 上于巨骨,天鼎紆乎扶突,禾 唇連迎香鼻迫。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商陽鹽指內側邊,二間來尋本節前,三間節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間,陽溪上側腕中是,偏歷腕后二寸安,溫溜
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裡逢,曲池曲骨紋頭盡,肘 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尋五
裡,肘上三寸行向裡,臂 肘上七寸量,肩 肩端舉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三寸,禾
水溝旁五分,迎香禾 上一寸,大腸經穴自分明。(左右共四十穴)
\r手陽明大腸經之圖\p06-d32a6.bmp\r

<目錄>經脈
<篇名>胃足陽明之脈
內容:起于鼻之交額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
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
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沖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
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
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
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
循膺、乳、氣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身已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
氣不足則色已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音遏。顱,音盧。髀,音比,去聲。臏,音賓。跗,音撫。數,音數
朔。賁,音奔。 ,音 。 ,音呱。胗,音診)
此言胃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三經也。額鼻莖也,山根為 。 ,卻同。腮下為頷,頷中為頤。腮前為發際,發際前
為額顱。股內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后為髀關。挾膝筋中為臏,脛骨為 ,足面為跗。足陽明受手陽明
之交,起于鼻之兩旁迎香穴,上行而左右相交于 中,過睛明之分,下循鼻外,歷承泣、四百、巨 ,上入齒中,還
出挾口兩吻地倉,環繞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歷下關,過客主人,循發際行
懸厘、頷厭之分,經頭維,會于額顱之神庭;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歷水突、氣舍,入缺盆,行足少陰
俞府之外,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下乳內廉,循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
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下挾臍,歷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諸穴,而入氣沖中(即氣街);其支
者,自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沖中,與前入氣沖者合,既相合于氣沖中,
乃下髀關,抵伏兔,歷陰市、梁丘,下入膝臏中,經犢鼻下循足面,曰跗上沖陽、陷谷,入中指外間之內庭,至厲兌穴
而終也;其絡脈支別者,自膝下三寸,循三裡穴之外,別下歷上廉、條口、下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以至內庭、
厲兌而合也;又其支者,別跗上沖陽穴,別行入大指間,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于足太陰也。及
其動穴驗病,則隨虛實寒熱而見以上諸症于部分也。胃者土也,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土畏木也。

<目錄>經脈
<篇名>足陽明胃經圖
內容:\r足陽明胃經圖\p06-d32a7.bmp\r
《平人絕谷》篇伯高曰︰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
五升而滿。《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腸胃》篇同。《素問‧靈台秘典論》雲︰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本臟》
篇曰︰脾應肉。肉 堅大者胃濃,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堅,肉 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約不利;肉
不堅者胃緩,肉 無小裡累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也。

<目錄>經脈
<篇名>胃經諸穴歌
內容:足陽明四十五,自承泣四白而數,巨 有地倉之積,大迎來頰車之伙,下關頭維以人迎,水突氣舍與缺盆。氣戶兮
庫房屋翳,膺窗兮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天樞外陵。大巨從水道歸來,氣沖入脾關之境,伏兔至
陰市梁丘,犢鼻自三裡而行。上巨虛(即上廉)兮條口,下巨虛(即下廉)兮豐隆,解溪沖陽入陷谷,下內庭厲兌而終。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胃之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四白目下方一寸,巨 鼻孔旁八分;地倉夾吻四分近,大迎頷下寸三中,頰車
耳下八分穴,下關耳前動脈行。頭維神庭旁四五(神庭,督脈穴,在中行發際上五分。頭維,去神庭四寸五分),人迎
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氣舍突下穴相乘(氣舍在水突下)。缺盆舍下橫骨內,各去中行寸半明,氣戶璇璣旁四
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庫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頭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自氣戶至乳根六穴上下
相去各一寸六分,去中行任脈各四寸),卻去中行須四寸,以前穴道與君陳。不容巨闕旁三寸(巨闕,任脈穴。臍上六
寸五分),卻行幽門寸五新(幽門,腎經穴,巨闕旁一寸五分,在胃經、任脈二脈之中),其中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一
滑肉門,上下一寸無多少,共去中行三寸中。天樞臍旁二寸間,樞下一寸外陵安,樞下二寸大巨穴,樞下四寸水道金,
樞下六寸歸來好,共去中行二寸邊,氣沖鼠鼷上一寸(鼠鼷橫骨盡處),又去中行四寸專。髀關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
六寸是,陰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記,膝臏陷中犢鼻存,膝下三寸三裡至,膝下六寸上廉穴,膝下七寸條口味,
膝下八寸下廉看,膝下九寸豐隆系,卻是踝上八寸量,以那下廉外邊綴。解溪去庭六寸半(庭,內庭也),沖陽庭后五
寸換,陷谷庭后二寸間,內庭次指外間現(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厲兌大指次指端,去爪如韭胃井判。
按︰馬玄台曰︰足陽明胃經穴,自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去中行各四寸。上下相去各一寸
六分,自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去中行各三寸,上下相去各一寸,自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
來,去中行各二寸,上下相去不等。其氣沖一穴,則又去中行二寸,鼠鼷上一寸。其屈曲有如此者,《徐氏針灸書》皆
以二行言之誤矣。左右各四十五穴,共九十穴。
\r足陽明胃經之圖\p06-d32a8.bmp\r

<目錄>經脈
<篇名>脾足太陰之脈
內容: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
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
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
泄,水閉黃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為此諸病。(踝,湖瓦切)
此言脾經脈之行,乃為第四經也。核骨,一作 骨(俗之孤拐)。足根后兩旁起骨為踝骨,腓腹為 ,髀內為股,
臍上為腹。咽以咽物,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之系。舌本,舌根也。足太陰起大趾端之隱白穴,受足陽明之
交也,循大趾內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后,歷太白、公孫、商丘,上內踝前廉之三陰交,又上 內,循 骨后之漏
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之前,至地機、陰陵泉,上循膝股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邐入腹,經沖門、府舍,會中
極、關元;複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之際,以屬脾絡胃,又由
腹哀上膈,循食竇、天溪、胸鄉、周榮曲折而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會中府,上行人迎之裡,挾喉,連舌本,
散舌下而終;其支行者,由腹哀別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于膻中之裡,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陰心經也。及
其動穴驗病,則為舌本強等症者,隨其部分而應之也。

<目錄>經脈
<篇名>足太陰脾經圖
內容:\r足太陰脾經圖\p06-d32a9.bmp\r
《難經》雲︰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素問‧靈蘭秘典論》雲︰
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
《本藏》篇雲︰脾小則藏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 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
腸,下加于大腸則藏苦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痺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又雲︰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
偏舉者脾偏傾也。

<目錄>經脈
<篇名>脾經諸穴歌
內容:足太陰脾中洲,二十一穴隱白游,赴大都兮瞻太白,訪公孫兮至商丘,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即,步陰凌之泉
而血海箕門是求,入沖門兮府舍軒豁,解腹結兮大橫優游,腹哀食竇兮接天溪而同派,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鉤。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大趾端內側隱白,節后陷中求大都,太白內側核骨下,節后一寸公孫呼。商丘內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踝上
六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膝下內側陰陵泉(與陽陵泉相對),血海膝臏上內廉,箕門穴在魚腹取,動脈應手越筋
間。沖門期下尺五分(期門,肝經穴,巨闕旁四寸五分。巨闕,任脈穴,臍上六寸五分),府舍期下九寸看,腹結期下
六寸入,大橫期下五寸半。腹哀期下方二寸,期門肝經穴道現,巨闕之旁四寸五,卻連脾穴休胡亂。自此以上食竇穴,
天溪胸鄉周榮貫,相去寸六無多寡,又上寸六中府換(肺穴),大包腋下有六寸,淵腋腋下三寸半(淵腋,膽經穴,腋下
三寸與脾大包穴相連)。
愚按︰馬玄台曰︰中府,肺穴也。周榮、胸鄉、天溪、食竇,脾經穴也。期門,肝經穴也。肝經之下有脾經之腹
哀、大橫、腹結、府舍、沖門諸穴,則中行開四寸五分。三經之穴,上下相連,左右共四十二穴。
\r足太陰脾經之圖\p06-d32a10.bmp\r

<目錄>經脈
<篇名>心手少陰之脈
內容: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
內后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
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 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此言心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五經也。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后,並
脊裡,細絡相聯,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臟系也。手少陰經,起于心,循任脈
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其直者,複從心系,
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自極泉下循 內后廉,行手太陰、心主
兩經之后,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手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后廉,歷靈道、通裡,至掌后兌骨
之端,經陰 、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沖而終,以交于手太陽也。故其發病,有嗌干心痛等症。

<目錄>經脈
<篇名>手少陰心經圖
內容:\r手少陰心經圖\p06-d32a11.bmp\r
心重二十二兩,附著于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素問‧靈蘭秘典論》︰心
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藏》篇六︰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死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心高則滿于肺
中, 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
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 者心高, 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
下堅, 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舉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目錄>經脈
<篇名>心經諸穴歌
內容:手少陰九穴成,極泉青靈少海深,自靈道通理而達,過陰 神門而迎,抵于少府少沖可尋。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青靈肘上三寸取(伸肘,舉臂取之),少海肘后
端五分(肘內廉節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靈道掌后一寸半,通裡腕后一寸同。陰 腕后方半寸,神
門掌后兌骨隆。少府節后勞宮直,小指內側取少沖。(凡九穴,左右各一十八穴)
\r手太陰心經之圖\p06-d32a12.bmp\r

<目錄>經脈
<篇名>小腸手太陽之脈
內容: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
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
至目內 ,斜絡于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 肘
臂外后廉痛,為此諸病。
此言小腸經脈氣之行,乃為第六經也。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脊兩旁為膂,膂上兩骨為肩解,肩解片骨為
肩胛,目外角為外 ,目下為 ,目內角為內 。手太陽起小指少澤穴,受手少陰心經之交也,由是循外側之前谷、
后溪,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出肘內側兩筋之間,歷小海穴,上循 外廉,行
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 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左右相交于兩肩之
上,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
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 ,上至目銳 ,過瞳子 ,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其支別者,
別循頰,上 抵鼻,至目內 睛明穴,以斜絡于顴而交于足太陽經也。故變動則有嗌痛頷腫等症。

<目錄>經脈
<篇名>手太陽小腸圖
內容:\r手太陽小腸圖\p06-d32a13.bmp\r
《平人絕谷》篇曰,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一尺,受谷二十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腸胃》
篇曰︰小腸后附脊,左環回周疊積。其注回腸者,外附于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
尺。《素問》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本臟》篇曰︰心應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
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脈皆多紆結者,小腸結。

<目錄>經脈
<篇名>小腸諸穴歌
內容:小腸穴十九中,路從少澤,步前谷后溪之隆;道遵腕骨,觀陽谷養老之崇。得支正于少海,逐肩貞以相從,值 俞
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匪由顴 ,易造聽宮?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外側節前覓,節后捏拳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側,兌谷下陷陽谷論,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
腕后量五寸。少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胛下兩骨解, 俞大骨下陷者(大骨下,胛上廉,舉臂取之),天宗秉風后骨陷,
秉風 外舉有空(天 外,肩上 后,舉臂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后一寸從(即外肩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扶突后陷詳(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后動脈應手陷中),天容耳下曲頰后,顴 面 銳端量
(面 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耳端大如菽(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左右共三十八穴)。
\r手太陽小腸經之圖\p06-d32a14.bmp\r

<目錄>經脈
<篇名>膀胱足太陽之脈
內容:起于目內 ,上頰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
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內,挾脊貫臀,入 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
循髀外從后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循外踝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
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臂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膊,音博。膂,音旅。臀,音屯。 ,音國。胛,音甲。 , 音。 即俗雲腿腕)
此言膀胱經脈之行,乃為第七經也。目大角為內 ,發際前為額,腦上為巔頂也。腦,頭髓也。腦后為項,肩后之
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膂。臀,尻也。挾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后為臀,腓腹上、膝后曲處為 ,
膂內為胛,即挾脊肉也。股外為髀,捷骨之下為髀揮,腓腸為 。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 睛明穴,受手太陽之交也,上
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交于頂上之百會;其支行者,從巔至百會抵耳上角,
過率谷、浮白、竅陰穴,所以散養于筋脈也;其直行者,由通天、絡卻、玉枕入絡腦,複出下項,以抵天柱;又由天柱
而下,過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挾脊兩旁,相去各寸半,下行歷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
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俞、內俞、白環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
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循腰髖,下挾脊,歷上 、次 、中 、下 、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 、委
陽,入 中之委中穴;其支別者,為挾脊兩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從膊內左右別行,下貫胛膂,歷
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盲、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也,又
循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 中者相合,下循合陽,下貫 內,歷承筋、承山、飛揚、附陽,
出外踝后之昆侖、仆參、申脈、沖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趾外側之至陰穴,以交于足少陰腎經也。故其變動,
則有邪氣沖頭而痛等症。

<目錄>經脈
<篇名>足太陽膀胱圖
內容:\r足太陽膀胱圖\p06-d32a15.bmp\r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小腸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滲入焉。盛精溺九升九合。
《素問‧靈蘭秘典論》雲︰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本藏》篇雲︰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
裡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
三焦膀胱結也。

<目錄>經脈
<篇名>膀胱諸穴歌
內容:足太陽六十三,睛明攢竹,詣曲差五處之鄉;承光通天。見絡卻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抒抵,風門開兮肺俞當,
厥陰心膈之會,肝膽脾胃之藏。三焦腎兮大腸小腸,膀胱俞兮中膂白環,自從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間。又有上次中
下四 ,在腰四空以和調,會陽居尻尾之旁,吾背二行始了。仍上二椎旁附分(二椎下兩旁去脊中三寸)三椎旁魄戶,
膏育並四椎而過神堂,噫嘻兮膈關魂門陽綱,意舍兮胃倉育門志室胞育,背以秩邊而分,承扶浮 與委陽,殷門委中而
合陽至承筋與承山到飛陽,與輔陽會昆侖仆參申脈,探金門京骨之場,由束骨而通谷,抵小指外至陰之間。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足太陽膀胱經,目內 角始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取,曲差發際上五分。五處發上一寸是,承光發上二寸半,通天絡
卻玉枕穴,相去寸五調勻看。玉枕夾腦一寸三,入發二寸枕骨現,天柱項后發際中,大筋外廉陷中獻。自此夾脊開寸
五,第一天柱二風門,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俞五椎之下論,膈七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魄戶
對肺俞,神堂則對心俞,魂門對肝俞,意舍對脾俞,志室對腎俞。蓋以肺藏魄、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
五神藏也),大腸十六之下椎,小腸十八膀十九,中膂內俞二十椎,白環二十椎下當(白環俞即腰俞),以上諸穴可排之。
更有上次中下 ,一二三四腰空好,會陽陰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諸穴了。又從脊上開三寸,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
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噫嘻隔關七,第九魂門陽綱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倉穴已分,十三肓門端正存,
十四志室不須論,十九胞盲二十秩邊,背部三行諸穴勻。又從臀下陰攻取,承扶居于陷中主,浮 扶下方六分,委陽扶
下寸六數。殷門扶下寸長, 中外廉兩筋鄉,委中膝 約紋裡,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腳裙上七寸,穴在 腸之中央,
承山 下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輔陽外踝上三寸,昆侖外跟陷中央,仆參亦在踝骨下,申脈踝下五分張,金門申脈
下一寸,京骨外側骨際量,束脈本節后陷中,通谷節前陷中計,至陰卻在小指側,以上諸穴屬膀胱(計六十三穴,左右
一百二十六)。
\r足太陽膀胱經之圖\p06-d32a16.bmp\r

<目錄>經脈
<篇名>腎足少陰之脈
內容:起于小趾之下,斜趨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后別入跟中,以上 內,出 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
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
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 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疽腸 ,脊骨內后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
此諸病。(邪,斜同。跟,音根。 ,音荒,強上聲)
此言腎經脈氣之行,乃為第八經也。趨,向也。跟,足根也。足少陰起足小趾之下,斜趨足之涌泉,轉出內踝前,
起大骨下之然谷,下循內踝后之太溪,別入跟中之大鐘、照海、水泉;乃折自大鐘之外,上循內踝,行厥陰、太陰兩經
之后,經本經複溜、交信穴,過脾經之三陰交,上 內,循築賓,出 內廉抵陰谷,上股內后廉,貫脊,會于督之長強,
還出于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任脈之關元、中極而絡膀
胱焉;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
靈墟、神藏, 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其支者,自神藏別出,繞心,注胸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陰
心包絡經也。其動穴驗病,則有面如漆柴、骨瘦等症。

<目錄>經脈
<篇名>足少陰腎經圖
內容:\r足少陰腎經圖\p06-d32a17.bmp\r
腎有兩枝,重一斤二兩,狀如石卵,附著于脊之十四椎下,各開一寸半。《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腎者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本藏》篇雲︰腎小則藏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臂膂痛,不可以俯仰;
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
痛也。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后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無車者腎
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目錄>經脈
<篇名>腎經諸穴歌
內容:足少陰兮廿七,涌泉流于然谷,天溪太沖兮水泉緣,照海複溜兮交信續,從築賓兮上陰谷,掩橫骨兮大赫麓,氣穴
四滿兮中注,肓俞上通乎商曲,守石關兮陰都,寧閉通谷兮幽門肅,步郎神封而靈墟存,神藏 中而 府足。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踝下一寸前(內踝前一寸),太溪踝后跟骨上,大鐘跟后踝中邊(足踝后踵中,大骨上兩筋
門也)。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寸真,複溜踝上前一寸,交信踝上二寸聯,二穴止隔筋前后,太陰之后少陰前
(前旁骨是複溜,后旁骨是交信,二穴止隔一條筋)。築賓內踝上 分,陰谷膝下曲膝間,橫骨大赫並氣穴,四滿中注亦
相連,各開中行止寸半,上下相去一寸便。上膈盲俞亦一寸,肓俞臍旁半寸邊,肓俞商曲石關來,陰都通谷幽門開,各
開中行五分俠,六穴上下一寸裁。步郎神封靈墟存,神藏 中俞府尊,各開中行計二寸,上下寸六六穴同,俞府璇璣旁
二寸,取之得法有成功。(馬玄台曰︰陰都,中脘旁五分。通谷,上脘旁五分。幽門、巨闕,又按︰下自橫骨、氣穴,四
滿、中注,上下各去一寸。所謂橫骨在盲俞下五寸,有以也,但自橫骨至中注各開中行一寸半,肓俞、商曲、石關、陰
都、通谷、幽門各開中行五分,自步郎、神封、靈墟、神藏、 中、俞府去中行各二寸。其屈曲有如此,《徐氏針灸書》
皆以二行言誤矣。計二十七穴,左右等五十四穴)
\r足少陰腎經之圖\p06-d32a18.bmp\r

<目錄>經脈
<篇名>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內容: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
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
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 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
此言心胞絡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九經也。脅上際為腋。小指次指,即手小指之次指,乃無名指也,蓋自小指而逆數
之故雲然。手厥陰心包絡經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下之包絡,受足少陰腎經之交也,由是下膈,歷絡于膻中、中脘及
陰交之三焦(臍下一寸為陰交);其支者,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上循 內之天泉,
以界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穴,又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 門、間使、內關、
大陵入掌中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中沖;其支別者,從掌中循無名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陽三焦經也。故其變動則有掌
熱等症。

<目錄>經脈
<篇名>手厥陰心包絡圖
內容:\r手厥陰心包絡圖\p06-d32a19.bmp\r
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
者,心包也。此經本有名有形,其經絡起于腋下之天地,而止于中指之中沖。其藏在心之下,有黃脂裹心者是也。其脈
在右手尺中,后世不知有此經者非。
《靈樞‧本輸》篇雲︰心出于中沖雲雲。《邪客》篇︰心主之脈出于中指之端雲雲。又雲︰手少陰之脈,
獨無輸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客也。
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
輸焉。黃帝曰︰少陰獨無輸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后銳骨之端。其余出
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本輸者,皆固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

<目錄>經脈
<篇名>心包絡經諸穴歌
內容:手厥陰心包之絡,計有九穴之奇,自天池天泉而始,逐曲澤 門而馳,間使通乎內關,大陵近于勞宮,即由掌握,
乃抵中沖。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心絡起自天池間,乳后一寸腋下三(腋下三寸,乳后一寸),天泉曲腋下三寸,曲澤屈肘陷中央, 門去腕方五寸
(掌后去腕五寸),間使腕后三寸量,內關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后兩筋間,勞宮屈中名指取(屈中指無名指取之),中指
之末中沖詳。
\r手厥陰心包絡之圖\p06-d32a20.bmp\r

<目錄>經脈
<篇名>三焦手少陽之脈
內容: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
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 ,嗌腫喉痺。是主氣所生
病者,汗出,目銳 痛,頰腫,耳后肩 肘臂外廉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音屯)
此言三焦經脈之行,乃為第十經也。臂骨盡處為腕, 盡處為肘,膊下對腋處為 ,目下為 。手少陽起小指次指
之端關沖穴(即第一指也),上出,歷液門,中渚,四指之間,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至天井穴,從天井上行,
循臂 之外,歷清冷淵、消鑠,行手太陽之裡、手陽明之外,上肩,循臂會肩 、天 ,交出足少陽之后,過秉風、
肩井,下入缺盆,複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于膻中之上焦,散布絡繞于心包絡,乃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附右腎
而生;其支行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循大牖,上耳后,經翳風、螈脈、顱息,直上出耳上角,
至角孫,過懸厘、頷厭,及過陽白、睛明,屈曲耳頰至 ,會顴 之分;其又支者,從耳后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
耳門、禾 ,卻出至目銳 ,會瞳子 ,循絲竹空,而交于足少陽膽經也。隨其經之所在,而虛實變動,乃見耳聾渾渾
等症也。

<目錄>經脈
<篇名>手少陽三焦圖
內容:\r手少陽三焦圖\p06-d32a21.bmp\r
此經本有名有形,其經絡起于手第四指之關沖穴,而止于面部之耳后絲竹空,其府附乎右腎。后世以
為無狀有名者,非其倚始于秦越人,而成于王叔和也。其脈見于右手尺部,厥陰、心包絡為表裡。
《素問》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本藏》篇雲︰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
胱緩;皮急面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目錄>經脈
<篇名>附三焦諸穴歌
內容:手少陽三焦之脈,二十三穴之中,關沖連開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 會
肩相聯,天 外天牖之下,翳風讓螈脈居先,顱囟定而角孫近耳,絲竹空而禾 倒懸,耳門既辟夏納聞焉。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無名之外端關沖,液門小次指陷中,中渚腋下去一寸,陽池腕上之陷中。外關腕后方二寸,腕后三寸開支溝(臂外
三寸兩骨間),腕后三寸內會宗,空中有穴細心求。腕后四寸三陽絡,四瀆肘前五寸著,天井肘外大骨后,骨罅中間一
寸摸。肘后二寸清冷淵,消爍 節腋臂下看。 會肩前三寸中(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肩 上陷中央,天牖
天容之后存(天牖,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翳風耳后尖角陷(耳后尖角陷中,按之
引耳中)。螈脈耳后青脈現,顱囟亦在青絡脈,角孫耳廓中間上,耳門耳前起肉中(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禾 耳
前動脈張,欲絲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細量。(馬玄台曰︰周身之穴,頭部最難,徐氏以行分之談矣。計共二十三穴,左
右共四十六穴)
\r手少陽三焦經之圖\p06-d32a22.bmp\r

<目錄>經脈
<篇名>膽足少陽之脈
內容: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
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后;其支者,別銳 ,下大迎,合手少陽,抵于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
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從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
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
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
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
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為此諸病。
此言膽經脈氣之行,乃為第十一經也。腋下為脅,脅又名 。曲骨之外為毛際,毛際兩旁動脈為氣沖,捷骨之下為
髀厭,即髀樞也。脅骨之下為季脅(屬肝經,穴名章門), 骨為輔骨,外踝以上為絕骨,足面為附,足大趾本節后為
歧骨,大趾爪甲后為三毛。足少陽膽經,起目銳 之瞳子 ,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厘,由懸
厘外循耳,上發際,至曲賓、率谷外折,下耳后,循天沖、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過曲差,下至
陽白,會睛明,複從睛明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至頸過天牖,行手少陽之脈前,下至肩,
上循肩井,卻左右交出手少陽之后,從耳后顳 間過翳風之分,入耳中,過聽宮,複自銳 瞳子 之分其支者,別自目
外瞳子 而下大迎,合手少陽于 ,當顴 之分,下臨頰車,下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
池之外,貫膈,即期門之所絡肝,下至日月之分,屬于膽也,自屬膽處,循脅內章門之裡至氣沖,繞毛際,遂橫入髀厭
中之環跳穴;其直行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液、輒筋、日月,過季脅,循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 ,入上
、中 、長強而下,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抵陽陵泉,
又自陽陵泉下行于輔骨前,歷陽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絕骨之端,循陽輔、懸鐘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
足面之臨泣、五會、俠溪,乃上入于小趾次趾之端,至竅陰而終;其支別者,自足跗面臨泣,別行入大趾,循岐骨內,
出大趾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陰肝也。及其動穴驗病,則為口苦者,以膽汁苦也,善太息者,膽氣不舒
也,為脅痛等症者,隨其經而現也。

<目錄>經脈
<篇名>足少陽膽經圖
內容:\r足少陽膽經圖\p06-d32a23.bmp\r
膽重三兩三銖,長三寸,在肝之短葉間,盛精汁三合。《素問》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本藏》篇曰︰肝應爪,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自無約者
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目錄>經脈
<篇名>膽經諸穴歌
內容:足少陽兮四十三,瞳子 近聽會間,客主人在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前,由率谷天沖而下,見浮白竅陰之妍,完骨
露兮本神陽白,臨泣見兮目窗與連,正營承居其后,腦空穴繼靈而安,風池肩井兮淵液,輒筋日月兮京門,辟帶脈五樞
由維道居 而續,環跳風市抵中瀆,飲陽關之陽陵泉,至陽交之外丘間,光明陽輔懸鐘可瞻,丘墟臨泣地五會,俠溪竅
陰而膽經全。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足少陽兮四十三,頭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瞳子至風池,積數陳之依次第,瞳子 近 五分,耳前陷中尋聽會(耳微
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客主人名上關同,耳前起骨開口空,頷厭懸顱之二穴,腦空上廉曲角下(腦空即 頷厭、懸
顱二穴,在曲角之下,腦空之上),懸厘之穴異于茲,腦空下廉曲角上,曲鬢耳上發際隅(耳上發際曲隅陷中),率谷
耳上寸半安(此穴在耳上些),天沖耳后入發二(耳后入發際二寸),浮白入發一寸間(亦耳后些),竅陰即是枕骨
穴,完骨之上有空連(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完骨耳后入發際,量得四分須用記,本神神庭旁三寸,入發一
寸耳上系。陽白眉上方一寸,發上五分臨泣用(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中),發上一寸當陽穴,發上寸半目窗貢,正營
發上二寸半,承靈發上四寸擁,腦空發上五寸半,風池耳后發陷中(耳后, 后,腦空下,發際陷中)。
(至此計二十穴,分作三折向外而行,始自瞳子 至完骨是一折;又是完骨外折,上至陽白會睛明是一折;又是睛
明上行循臨泣、風池是一折。緣其穴曲外多,難以科牽,故此作至二十次第言之。)歌曰︰一瞳子 二聽會,三主人兮
頷厭四,五懸顱兮六懸厘,第七數兮曲鬢隨。八率谷兮九天沖,十浮白兮之穴從,十一竅陰亦相繼,十二完骨一折終。
又自十三本神始,十四陽白二折隨,十五臨泣目下穴,十六目窗之穴宜,十七正營十八靈,十九腦戶廿風池,依次細心
量取之,膽經頭上穴吾知。肩井肩上陷中求,大骨之前一寸半(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
當中指陷中),淵腋腋下方三寸,輒筋期下五分判。期門卻是開經穴,相去巨闕四寸半,日月期門下五分,京門監骨下
腰絆(監骨下,腰中季脅本夾脊,腎之募)。帶脈章門下十八,五樞章下四八貫(五樞,去帶脈三寸,季脅下四寸八
分),維道章下五寸三,居 章下八寸三。章門緣是肝經穴,下脘之旁九寸含,環跳髀樞宛宛中(髀樞中,側臥,
屈上足,伸下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屈上伸下取穴同。風市垂手中指盡,膝上五寸中瀆論(髀外,膝上五
寸,肉間陷中),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下一寸從。陽交外輔上七寸,踝上六寸外丘用,踝上五寸光明穴,踝上四寸
陽輔分,踝上三寸懸鐘在,丘墟踝前之陷中。此去俠溪四寸五,卻是膽經原穴功,臨泣俠溪后寸半,地五會去溪一寸,
俠溪在指歧骨問,竅陰四五二指端。(足少陽之穴,在頭者最難;覓若不知 慎禍不旋踵。計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
\r足少陽膽經之圖\p06-d32a24.bmp\r

<目錄>經脈
<篇名>肝足厥陰之脈
內容:起于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 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
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
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
塵脫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
此言肝經脈氣之行,乃為第十二經也。三毛后橫紋為聚毛,髀內為股,臍下為小腹,目內深處為系。頏顙,咽顙也。
足厥陰起于大趾聚毛之大敦,循足跗上廉,歷行間、太沖,抵內踝前一寸之中封,自中封上踝,過三陰交,歷蠡溝、中
都,複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后,上 內廉,至膝關、曲泉,循股內之陰包、五裡、陰廉,遂當沖門、府舍之分,入陰毛
中,左右相交,環繞陰器,抵小腹,而上會曲骨、中極、關元,複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日月之分絡于膽
也,又自期門上貫膈,行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布脅肋。上雲門、淵腋之間,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行
大迎、地倉、四白、陽白之外,連目系,上出額,行臨泣之裡,與督脈相會于巔頂之百會;其支行者,從目系,下行任
脈之外、本經之裡,下頰裡,交環于唇口之內;其又支者,從期門屬肝處,別貫膈,行食竇之外、本經之裡,上注肺,
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以交于手太陰肺經也。及其動穴驗病者,有 疝等症,隨其經而見也,肝與腎通,故多腰痛。

<目錄>經脈
<篇名>足厥陰肝經圖
內容:\r足厥陰肝經圖\p06-d32a25.bmp\r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附著于脊之第九椎下。《素問‧刺禁論》雲︰肝居下左。后世以為其藏
在右,其脈在左者非。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本藏》篇曰︰肝小則藏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膈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 ,
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藏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
則脅下痛也。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 者肝高,合脅兔 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
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目錄>經脈
<篇名>附肝經諸穴歌
內容:足厥陰一十三穴終,起大敦于行間循大沖,于中封蠡溝中都之會,膝關曲泉之宮,襲陰包于五裡,陰廉乃發尋羊矢,
于章門期門可攻。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足大趾端名大敦(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行間大指縫中存,太沖本節后二寸,踝前一寸號中封(足內踝骨前
一寸,筋裡宛宛中),蠡溝踝上五寸是(內踝骨前上五寸)中都踝上七寸中(內踝上七寸前骨中),膝關犢鼻下二寸,
曲泉曲膝盡橫紋。陰包膝上方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氣沖三寸下五裡(氣沖下三寸,
陰股中動脈應手),陰廉沖下有二寸,羊矢沖下一寸許,氣沖卻是胃經穴,鼠鼷之上一寸主,鼠鼷橫骨端盡處,相去中
行四寸止,章門下脘旁九寸,肘尖盡處側臥取,期門又在巨闕旁,四寸五分無差矣(巨闕,任脈穴,臍上六寸五分,計
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
\r足厥陰肝經之圖\p06-d32a26.bmp\r

<目錄>經脈
<篇名>督脈諸穴歌
內容:督脈在背之中行,一十七穴始長強,舞腰俞兮歌陽關,入命門兮懸樞間,脊中筋束乃造至陽。靈台上神道身柱,陶
道以大椎而駐,啞門風府兮腦戶強間,后頂百會兮前頂在前。囟會近上星之照,神庭見素 之妙,水溝至兌端而無差,
齦交居唇內而病療。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督脈齦交唇內鄉,兌端正在唇端夾,水溝鼻下溝中素,素 宜向鼻端詳,頭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后發際量,分為
一尺有二寸,發上五分神庭當,發上一寸上星位,發上二寸囟會良,發上前頂三寸半,發上百會五寸央(在頂中央旋毛
中,可容豆,兩耳尖。性理北溪陳氏曰︰略近些子猶天之極星,居北)。會后寸半即后頂,會后三寸強間明,會后腦
戶四寸半,后發入寸風府行(項后發際入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發上五分啞門在(后發際上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
頭取之,入系舌本),神庭至此十穴真。自此項骨下脊 ,分為二十有四椎,大椎上有項骨在,約有三椎莫算之,尾有
長強亦不算,中間廿一可排椎,大椎大骨為第一,二椎節內陶道知,第三椎間身柱在,第五神道不須疑,第六靈台至陽
七,第九身內筋縮思,十一脊中之穴在,十二懸樞之穴奇,十四命門腎俞並,十六陽關自可知,二十一椎即腰俞,脊尾
骨端長強隨。(共二十七穴)
\r督脈之圖\p06-d32a27.bmp\r
\x本篇此處無督脈任脈之說,止下文有督脈任脈之別蓋指絡穴言也。今附二圖于此,則十四經始全。\x

<目錄>經脈
<篇名>任脈諸穴歌
內容:任脈一十四穴行腹與胸,會陰始分曲骨從,中極關元石門可通,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裡兮中脘上脘,巨闕鳩
尾兮中庭膻中,玉堂上紫宮華蓋,璇璣上天突之尊,飲彼廉泉,承漿味融。

<目錄>經脈
<篇名>又分寸歌
內容: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元臍下三寸連,臍下二寸名石門,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
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即神闕,臍上一寸為水分,臍上二寸下脘列。臍上三寸名建裡,臍上四寸中脘許,臍上五寸上脘
在,巨闕臍上六寸五,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卻在兩乳間,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
華蓋四八舉(四寸八分),膻上璇璣五寸八,璣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頷下骨尖已,承漿頤前唇棱下,
任脈中央行腹裡(行腹中央共二十四穴)。
\r任脈之圖\p06-d32a28.bmp\r

<目錄>
<篇名>營衛
內容:黃帝問于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愿
聞其說。岐伯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其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居脈
中,衛居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此詳營衛之生會也。始焉谷入于胃,而后能生精微之氣,此氣出于中焦,以傳于肺,而肺傳于五臟六腑,則五臟
六腑皆得以受此精微之氣矣。其大氣積于胸中者,為上焦,所謂宗氣流于海者是也(上焦即任脈經膻中穴,又名上氣
海);臍上四寸曰中脘穴,為中焦;臍下一寸曰陰交穴,為下焦。此三焦者,上焦降于中焦,而中焦降之下焦,下焦升
于中焦,而中焦升之上焦,猶天道下濟,地道上行之象也。上焦為陽,中焦則上半為陽,下半為陰,下焦則為陰。然中
焦之下半為陰者,由上節之氣降于中焦,而中焦之氣隨上焦之氣,以降于下焦,而生此營氣。營氣者,陰氣也。故曰︰
清者為營,言由上、中二焦之清氣,降而生之者也。下焦之為陰者,陰極生陽,升于中焦,隨中焦上半為陽者,以升于
上焦,而生此衛氣者,陽氣也。始于陽氣甚微,而至此陽氣甚盛,故曰︰陽受氣于上焦。然此衛氣者,乃下焦之濁氣
升而生之,故曰︰濁者為衛。宗氣積于胸中,出喉嚨以司呼吸,而行十二徑遂中。營則陰性精專,隨宗氣以行經遂之
中,所以營之行者,在于經脈之中也。衛則陽性 悍滑利,不能入于經脈之隧,故不隨宗氣而行,而自行于各經皮膚、
分肉之間,所以衛之行者,在于經脈之外也。營氣之隨宗氣而行者,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則脈行
六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故五十度
複會手太陰也。
黃帝曰︰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宗氣積于上焦,出喉嚨以司呼吸,而行十二經遂之中,彌倫布KT ,如天之有霧也。營氣並胃中,出上焦之下,

別糟粕,蒸為精微之氣,而心中之血,賴之以生,凝聚浮沉,如水之有漚也。胃納水谷,脾實化之,糟粕入于大腸,
水液滲入膀胱,故三焦為決瀆之官,膀胱為州都之官,正以下焦如瀆之滲泄乎水也。然下焦之陰中有陽者,從是升
中、上二焦,而衛氣生矣。(嗟呼﹗此篇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一十六字,乃聖神之宗旨,猶堯
舜相傳,道統不外,人心惟危雲雲,一十六字也。人之病否生死,從是而決,升降表裡,陰陽補瀉,從是而分。其禍
始于越人《難經‧第一難》,將此第四節與營俱行之“營”字下,增一“衛”字,致使“三焦並降、三氣所生”之義不
明,于世而用藥多謬,安能有起死回生之功耶?噫﹗自仲景而下,如孫、王、劉、張、李、朱輩,尚未有識此義者,況
其他乎?)
\r正人臟圖\p06-d32a29.bmp\r
\x闌門,謂大小二腸會處也。自此泌別滲入于膀胱中,乃為溺。\x
\x分水,謂水谷承受于闌門。水則滲灌于膀胱而為溺。便谷之澤穢則自闌門而傳送大腸之中也。\x
\r伏人臟圖\p06-d32a30.bmp\r
\x肛門者,言其處似車 之形,因以為名。直腸、肛腸、洞腸,皆即此也。主受大腸之谷而道出焉。\x
\x其系上貫于心,下通于腎,心腎水火相感而精氣溢泄,乃化血收精之系也。\x
\x肛腸,又名廣腸,即肛門也。一名鬼門,大便出處。\x

<目錄>營衛
<篇名>精氣津液血脈
內容:素問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谷味,薰膚充身,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
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
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消,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

<目錄>營衛
<篇名>五傷
內容: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
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本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 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優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 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令人筋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目錄>營衛
<篇名>腋
內容:腋,謂臂下,脅上際,屬手厥陰心包絡經,又屬足厥陰肝經。腋前屬手太陰肺,腋后屬手少陰心,腋下屬足厥陰肝,
下六寸屬足太陰脾之大絡。

<目錄>營衛
<篇名>耳
內容:屬足少陰腎經(《難經》曰︰腎氣通于耳)。耳前屬手足少陽三焦、膽、足陽明胃經之會;耳后屬手足少陽三焦、膽
經之會。耳下曲頰屬足少陽膽、陽明大腸經之會;曲頰前屬足少陽膽、陽明大腸經之會;前寸許屬手陽明大腸經;曲頰
后屬足少陽膽經。

<目錄>營衛
<篇名>鼻
內容:中,屬足陽明胃經、督脈之會。鼻,屬手大陰肺經(《素問》︰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又屬手足陽明、
督脈之會(《素問》曰︰傷寒二曰,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夾鼻)。故鼻干不得臥(俠鼻孔兩旁五分,名迎香穴屬手、
足陽明之會)。

<目錄>營衛
<篇名>口
內容:口者,脾之所主,胃大腸脈之所俠。經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又曰︰脾氣通于口,脾和則知五味矣。

<目錄>營衛
<篇名>齒
內容:齒,統屬足少陰腎經(《素問》曰︰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齒分上、下斷(齒根肉也),上齦屬足陽明胃
經(《素問》曰︰邪客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針經》曰︰上 痛,喜寒而惡熱,取足陽明之原,沖陽
穴);下 屬手陽明大腸經(張潔古曰;秦艽去下牙痛,及除木經風濕。《針經》曰︰下 痛,喜熱而惡寒,取手陽朋之
原,合谷穴)。

<目錄>營衛
<篇名>唇
內容:唇,屬足太陰脾經(《素問》曰︰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靈樞》曰︰脾者主為胃,使之迎糧,視唇
舌奸惡以知吉凶。故唇上下好者神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
脾脆。脾病者唇黃,脾絕者四面腫。又曰︰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
反者肉先死,甲曰篤,乙曰死),又屬足陽明胃(《靈樞》曰︰足陽明所生病者,口 唇胗。胗,古疹字,唇瘍也),又屬
手少陰經(《玄珠》曰︰上下唇皆赤者,心熱也,上唇赤、下唇白,腎虛而心火不降也)。
又屬手太陰肺(錢仲陽曰︰肺主唇。唇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唇白當補脾,肺蓋脾者,肺之母也)。
俠口,統屬沖任二脈(《靈樞》曰︰二脈皆起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于咽喉
而絡口唇。故氣血盛則生須)。上唇俠口,屬手陽明大腸經;下唇俠口,屬足陽明胃。

<目錄>營衛
<篇名>舌
內容:舌,屬手少陰心經(《內經》曰︰心氣通于舌,心和則知五味矣),又屬足太陰脾經(張雞峰曰︰脾主四肢,其脈
連舌本而絡于唇),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正直者,系舌本。《玄珠》曰︰舌之下竅,廉泉穴也,腎
之津液所潮),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舌主五味,以榮養于
身,資于脾,以分津液于五臟。故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本脈,系于舌旁;肝脈循陰器,絡舌本。

<目錄>營衛
<篇名>頰腮
內容:(俗呼顴骨),屬手足三焦、膽、手太陽小腸經之會,
又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心病者顴赤),又屬足少陰腎(《靈樞》曰︰腎病者,顴與顏黑)。
頰(面旁也),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經之會。

<目錄>營衛
<篇名>咽喉
內容:三錫曰︰咽以咽物,即食脘也。喉以候氣,即氣脘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懸壅者,音聲之關也。咽與喉,
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喉以候氣,故喉氣通于天。咽以納食,故咽氣通于地。會厭管乎其上,以司
開闔,掩其厭則食下,不掩則錯,在喉之前,必舌抵上 ,則會厭能閉其喉矣。四者交相為用,闕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屬手太陽小腸、少陰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之會(《素問》曰︰咽主地氣,地氣通于嗌,太陰脈布胃中,絡于隘,
故腹滿而嗌干),又屬足少陰腎(《素問》曰︰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內食),又屬足陽明胃經(《靈
樞》曰︰陽明之脈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又屬足厥陰肝、少陽膽(《素問》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
之使。《靈樞》曰︰足少陽之正,上俠咽,出頤頷)。俠咽,屬手少陰心、足太陰脾之會。
喉在咽之后,屬手太陰肺、足陽明胃、少陰腎、厥陰肝經、任脈之會(《靈樞》曰︰手太陰肺,正出缺盆,循喉
嚨。《素問》曰︰喉主天氣,天氣通于肺,即肺系也),又屬手少陰心、少陽三焦經(《靈樞》曰︰少陰正,上走喉嚨,
出于面。《素問》曰︰心咳之壯,咳則咽痛。越人曰︰三焦之氣通于喉,喉嚨之聲則發矣),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手
少陽三焦經之合(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出缺盆),又屬足太陰脾(《千金》曰︰喉嚨者,脾胃之候也)。喉嚨后,屬
足厥陰肝、心包絡。結喉兩旁,應手太陰動脈,屬足陽明胃。

<目錄>營衛
<篇名>四肢
內容:陽主四肢。經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又曰︰結陽者腫四肢。又曰︰四肢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
得稟也。脾虛則四肢不用。又曰,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

<目錄>營衛
<篇名>筋
內容:肝主筋,而各經俱有,大抵隨其脈之所在而連屬也。詳具《靈樞‧經筋》篇。

<目錄>營衛
<篇名>骨
內容:腎主骨,在體為骨,在贓為腎。又曰︰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又曰︰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于骨髓。骨病
忌食苦甘,久立。經曰︰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又曰︰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又曰︰久立傷骨,骨病不屈。
經曰︰手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

<目錄>營衛
<篇名>肉
內容:脾主肉。經曰︰脾主肉,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又曰︰邪在脾胃,則肌肉痛是也。肉之小為會為溪(謂肉少處
也),肉之大會為谷(即多肉處也),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濕傷肉,甘傷肉。又曰︰甘走肉。肉
病無多食甘。久坐傷肉。

<目錄>營衛
<篇名>皮
內容:皮膚屬肺。經曰︰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毛折爪枯,為肺絕。經曰︰太陰者,行氣溫于皮毛者也。氣不榮則毛
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既去,則爪枯毛折,皮膚痛,屬心實。經曰︰夏脈太過則病身熱膚痛(心火克肺也),皮膚
索澤(素︰盡也,精血枯涸,故皮膚潤澤之氣皆盡也,即仲景皮膚甲錯 乃干澀而不滑澤之謂)。

<目錄>營衛
<篇名>髭發
內容:《內經》曰︰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甘益脾,脾克水,腎病也)。女子七歲腎氣實,齒
更發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丈夫八歲腎氣實,齒更發長,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巢氏病源》曰︰足少陽膽之經,其榮在須。足少陰腎之脈,其華在發。沖任二脈為十二經之海,其別絡上唇口。
若血盛則榮于頭發,故須發美;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則發須脫落。《內經》︰沖任脈別絡唇口。婦人數
脫血(月月行經,故曰數脫血),沖任之脈不營于口唇,故須不生焉。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不複,皮膚內
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有人未嘗有所傷,不脫于血,其須不生何也?此天之所不足也。沖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氣
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髭須不黑,而皆黃赤,多熱多氣;白者,少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
陰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
\r取膏盲穴法圖像此即鉤股圖法\p06-d32a31.bmp\r
\r崔氏四花穴法圖像\p06-d32a32.bmp\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